視頻加載中...
“全媒體”記者:難以為繼 “全媒體記者”是指那些集采、寫、攝、錄、編、網絡技能運用及現代設備操作等多種能力于一身的記者。在采訪中,“全媒體記者”一般都是相機、攝像機、筆記本全副武裝,運用文字、圖片、視頻、手機報和電子報刊等形式進行全方位、多視角的全媒體式的報道。 建立全媒體新聞技術平臺之后,許多媒體開始推出“全媒體記者”。一些報業集團甚至要求所有記者都要成為“全媒體記者”,因為“報網融合已經成為不可避免的潮流,紙媒記者向全媒體記者轉型也是必然趨勢。”。 從國內外傳媒界的情況來看,一般的傳媒機構通常在兩種情形下需要“全媒體記者”的出現,一是重大戰役性報道,二是重大突發事件報道。前者由于記者名額有限,后者由于到場記者較少,因此都需要在一線采訪的記者一人肩負多重任務,發揮多面手作用,盡可能多地給編輯部發回文字、圖片、視頻等多媒體信息,以滿足本傳媒機構內部各種媒體的需求。另外,一些規模較小的媒體,出于節約成本的考慮,也可能要求其記者成為“全媒體記者”。 但是,對于一般傳媒機構來說,要求所有記者都成為“全媒體記者”,或者說將“全媒體記者”作為對所有記者的日常要求,既無必要,也不現實。 首先,最簡單的,“全媒體記者”什么都得會,什么都要做,一次兩次可以,長此以往,體力和精力都承受不了。 其次,最重要的是,“全媒體記者”采集的新聞信息在質量上必然會受到影響。各種報道形式有各自的特點和專業要求,“文字報道要求在掌握翔實材料基礎上的客觀公正和深度,適合展示邏輯性強的復雜內容;視頻報道則畫面先行,敘事要求直接生動故事化口語化;而攝影報道更是有其獨特的拍攝發片規則和要求,又與視頻拍攝原則異曲同工?!薄叭襟w記者”不可能在所有領域都具備足夠的專業性,從客觀上說,“全媒體記者”往往是單兵作戰,所攜帶的采訪工具必須輕便,通常都不是專業的,比如攝像機就被簡化成“掌中寶”,而照相機也被簡化成一般的數碼相機,這樣采訪出來的視頻和圖片僅僅只能滿足基本的要求,而不可能具有多高的專業水準。從主觀上說,一名記者的精力總是有限的,要求他能精通所有類型的信息的采訪制作,肯定不現實?,F代社會,分工越來越細,也正因為分工越來越細,所以效率和質量才越來越高。這就是為什么現在全民攝影時代仍然需要專業攝影記者的重要原因,因為專業攝影記者擁有專業的眼光、專業的判斷和專業的技能。(本文發表于《新聞記者》2011年第4期) 注釋: ①張莉、于雷:《“全”的戰斗力——關于全媒體的一點思考》,《青年記者》2010年8月中 ②羅鑫:《什么是“全媒體”》,《中國記者》2010年第3期 ③彭蘭:《媒介融合方向下的四個關鍵變革》,《新聞記者》2009年第7期 ④蔡立、范以錦:《范圍經濟視角下的全媒體運營及思考》,《中國報業》2010年6月 ⑤張向東、齊志勇、胡冬華:《關于全媒體時代的發展構想———2010年中國城市報業傳媒高峰論壇綜述》,《新聞研究導刊》2010年第2期 ⑥湯代祿:《全媒體采編技術平臺趨勢與實踐》,《中國傳媒科技》2010年第6期 ⑦王偉、趙慶博:《論全媒體打造與傳統媒體數字化轉型》,《新聞導刊》2009年第4期 ⑧溫海玲杜駿飛:《變革時代的戰略理性—全媒體熱潮中的冷思考》,《電視研究》2009年第7期 ⑨宮禮、吳國輝:《無所不至無時不在新安晚報跨進全媒體時代》,《新安晚報》2010年11月22日 ⑩《實現全媒體經營是地市報發展的關鍵》,《新聞傳播》2008年第12期 宣舒平、孫道榮:《〈蕭山日報〉的全媒體構想和實踐》,《中國新聞出版報》2010年7月29日 梁益暢、張壘:《成都報人新媒體方法論》,《中國記者》2010年第9期 羅婷、陳國權:《“我們只是票友”——報業領軍人談報業新媒體》,《中國記者》2010年第8期 韓志國:《全媒體新構建》》,《中國傳媒科技》2010年第5期 《寧報集團打造全媒體數字技術平臺》,《新聞傳播》2008年第12期 鄭強:《從傳統報業到全媒體的探索之路》,《傳媒》2008年第10期 陳國權:《現階段媒介融合易產生的負效應》,《中國記者》2009年第6期 張蔚蔚:《一個全媒體記者轉型的實踐與思考》,《新聞實踐》2010年第7期 周瑜:《累并快樂著的全媒體記者》,《中國記者》2010年第1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