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新聞實踐》雜志供稿
似乎一夜間,不論是明星大腕還是普通人,都成了“微博人”。而與此同時,幾乎所有的公共事件都與微博掛上了鉤,幾乎所有的媒體都無法和微博在時間上競爭,幾乎所有的微博用戶都成為了潛在記者。由此出現的一個現象是,傳統媒體高度關注微博,高度關注微博上的信息,微博上的熱點幾乎都成了傳統媒體報道的重點——傳統媒體“跟著微博走”。
微博改變了當今社會的“信息生態圈”,成為許多人的“必需品”。風光一時的開心網、屹立不倒的騰訊QQ、快樂交友的人人網,以往人們用45°角仰望的精英變成了零距離并肩的用戶,你就是再大的腕都可以被加為“好友”,再隱秘的事都會天窗大開,人人都擁有“拇指話語權”。門檻低到塵埃,再加上眾多名人“推波助瀾”,使得微博的用戶數和活躍程度得到快速提升。人民網輿情監測室數據顯示,2010年一年內,由互聯網特別是微博制造的輿論熱點從8000例激增到9萬例。
傳統媒體“跟著微博走”,并非沒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現階段傳媒界存在的問題和苗頭是,很多傳統媒體的從業者出現對微博強勢意見的膜拜,無力站在一定的距離上觀察并審視它們。有的媒體一味轉載微博上的信息,表達與微博上同樣的情緒,甚至學著微博語言。長此以往,傳統媒體只能降低自己的水準,變鈍自己的敏銳力、觀察力,僅僅成為微博的“印刷版”或“電視版”、“廣播版”。
在“微博改變生活”的今天,傳統媒體應該作出怎樣的選擇?我認為,傳統媒體不應“全盤跟著微博”走,必須建立以傳統媒體為源溯的新聞傳播新模式——
1、傳統媒體助力微博建立虛擬社會良性運作機制。傳統媒體以報紙為例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它以其真實的報道、權威的發布、及時的反應,改變了人們對世界的看法。微博從2006年出現至今只有五年,在這短暫的時間當中,人們喜愛它、運用它,可是微博職業的傳播隊伍還沒有形成,信息的傳播機制還沒有規范,媒介的運行模式還沒有具備。微博對個人的影響、對社會的影響、對其他媒體的影響只是端倪初顯,所以傳統媒體仍然有許多值得微博借鑒的地方。很多人需要傳統媒體,因為他們認為能夠得到良好信息的供應,能夠成就良好的公民社會。可大多數微博信息缺乏深度的調查,并且很多信息來自匿名消息源。如貴州錦屏副縣長女兒“炫富”、河南性奴案、云南曲靖重毒鉻渣污染案等都是先由微博爆料,后由專業媒體記者深入調查后真相才得以呈現的。傳統媒體新聞報道的深入、全面、準確是微博目前無法超越的。微博的快速發展急需建立微博虛擬社會的良性運作機制,借鑒傳統媒體的優勢創新管理思路,勇于深入調查,重視良性疏導。
2、傳統媒體促進微博形成良好媒介生態格局。對于“7·23”溫州動車事故,武漢大學傳播學教授沈陽在微博點評時說:博友和傳統媒體最早報道隔40分鐘,提示微博原生態報道的“黃金1小時”優勢;微博關注角度豐富,從救援情況、尋人到事故真相、問責,“到了用網絡倒逼媒體改革的時候了”。①的確,在微博環境下,信息傳播沒有進入大眾傳播的議程設置,公民的文本表述更為寬松,因此成為眾多網友的首選信息渠道和意見表達平臺。2011年10月6日,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的微博稱:“‘蘋果’董事會應該馬上作一決定:大量生產1000元人民幣以下一部的iPhone手機和iPad,讓更多人用上‘蘋果’,這是對喬布斯最好的紀念。”沒想到,網友很快反唇相譏:“潘總哪天要也去世了,也請貴公司推出1000元一平方米的房子吧,十幾億人民都會紀念您。”②可見,微博經常引爆的貧富之間、官民之間隔閡和對峙情緒,各種思想意識未經任何“把關人”直接進入人們的眼睛和大腦。如何善待、善用、善管微博,成為維護媒介生態格局穩定的重要議題。在傳統媒體中,記者是大眾言論在媒介系統中的代言人,雖然信息來源于多元化社會的各個階層,但是記者擔當起為這些社會階層的人表達意見的責任時,記者就置身于公共生活的中心。如今微博使公眾參與到每天的事件中來,不受外在強制和約束所羈絆的個人言論,充分釋放出解構性和破壞性的力量。此時,傳統媒體必須借助于網絡媒體擔負起“制約和平衡系統”的重要責任,在公民中形成具有集體約束力的規則,讓主導思想形成的媒介生態核心價值成為人們的常識。只有這樣才能夠極大地降低虛假信息的發布。
3、傳統媒體整合微博,讓離散的民間輿論場成為“公民媒介素養地”。當我們登陸微博頁面,“大家正在說的”嘩嘩滾動,“關注度高的”頻頻進級,好一派熱鬧景象。可是想提取有效信息則是難上加難,特別是在一些重大事件報道中出現的細節斷層、真實缺失,使媒介傳播的價值大打折扣。著名傳播學者涂爾干認為,“社會失范現象的產生說明社會控制機制在兩個維度上出現了問題:集體意識喪失了社會規定性,在日常生活中隱匿了起來;個體意識喪失了自我規定性和有限性的認識,使欲望本身從日常生活中凸顯了出來。”③離散的民間輿論場有待于有識之士發出另類有深度、有思考的聲音。如今,許多意見領袖已經踏上了維護微博生態環境的征程。如@李開復:“關于微博,我同意‘轉發是一種力量,更是一種責任’的觀點:我們傳播,但不傳謠;我們圍觀,但不盲從;我們尖銳,但不違背事實;我們率性,但不出口成臟。積極參與,分享互動。從自己做起,讓我們的微博更清澈、更溫暖!”此條微博轉推數高達20917次。微博信息的離散性有待更多的傳統媒體身體力行,幫助人們學會運用批判性思維,評估信息、檢視偏見、辨別真假,把微博這個離散的民間輿論場鍛造成媒介素養的“集結地”。 (作者單位:浙江傳媒學院黨委宣傳部)
注釋:
①人民網:http://yuqing.people.com.cn/GB/210108/227229/index.html
②人民網:http://yuqing.people.com.cn/GB/210113/15883166.html
③ 彭少健主編.《2010中國媒介素養研究報告》.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第35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