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社區報如何跳出"雞毛蒜皮"那些事兒 --紹興晚報創辦《社區報》三年感悟 《新聞實踐》雜志供稿 社區報要辦下去,必須突破許多人通常認為的這樣一個框框:所謂社區報就是報道社區里“婆婆媽媽、雞毛蒜皮”的那些事。2009年4月,紹興晚報在全省媒體中首創了“報中報”——《紹興晚報·社區報》,逢周四出版,每期8個版。三年來,《社區報》嘗試通過“精挑選題”、“舉辦活動”、“強化服務”等手段,試圖跳出這一窠臼。 社區新聞,究竟是怎樣一種新聞資源? 隨著城市化的不斷推進,新興社區不斷增多,人們逐漸從“單位人”變成“社區人”,社區新聞、社區資訊、社區活動越來越受到關注。《社區報》作為一種分眾形態出現的紙質媒體,我的理解是,它的目標讀者群應該是所有城市里的居民,以及那些能在居民中扮演“意見領袖”的社區干部們。 依照新聞貼近性原則,對社區居民來說,他們對社區內、鄰舍間的人和事的關注度遠大于某個遙不可及的重要人物,對附近菜場柴米油鹽信息的關心也遠大于某個時尚之都的奢侈品。所以我們可以引入國外社區報的某些元素,將目光放到社區,將服務延伸到社區,多提供些離社區居民生活最貼近的最需要的實用性新聞信息,逐漸讓他們產生歸屬感和文化認同感,這同樣符合“三貼近”的要求。 嚴格地講,像紹興這樣的中小城市,紹興晚報本身就是一張“社區報”,這樣就失去了再辦一張“社區報”的意義。據此我們把《社區報》的報道范圍局限于居民所居的社區,報道的內容也主要限于離居民最近、跟居民生活最關聯的人和事。 那么,社區新聞資源又是怎樣的一種資源呢?本人以為,首先它不乏豐富性。每個人下了班,總歸要融入社區,成為社區人。因此這個群體是十分龐大的,這么多人居住在一起,生活的多樣性必定催生新聞的豐富性。其次,它不乏貼近性。新聞發生的地域離讀者越近,對讀者就越有吸引力。相對整張紹興晚報,《社區報》的地域貼近性優勢體現得更加充分,真正做到了報道的人和事就在你身邊。第三,它不乏人文性。人在社區應該是最放松、最自然、最原生態的,人生百態、喜笑怒罵往往在社區里得到淋漓盡致的表現,社區里的一件小事往往蘊含著濃濃的人文色彩,如果加以提煉包裝,往往能起到以小見大、管中窺豹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