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如何跳出“婆婆媽媽、雞毛蒜皮”的框框? 盡管社區新聞資源是個值得深挖的礦藏,但就新聞性而言,《社區報》掌握的資源相對要“軟”一些。我們從一開始就清醒地認識到:《社區報》要辦下去,必須突破兩個“框框”:一是跳出許多人通常認為的“婆婆媽媽、雞毛蒜皮”的框框。居委會的婆婆媽媽們自然是《社區報》的重要讀者群,但我們更廣泛的讀者群應該是廣大居民。因此,社區里“雞毛蒜皮”、家長里短的事固然需要,但決不是全部,更不是簡單的拿來主義,有什么報什么,否則很容易成為社區里的紙上“黑板報”。二是跳出“一期五彩繽紛,兩期馬馬虎虎,三期淡而無味”的框框,走持續發展之路。社區里可報道的題材有不少,尤其是《社區報》剛剛深入這一領域,什么“樓道文化”、“文明家庭”、“好人好事”等報道很多,但如果老是報道這些內容,會讓版面越來越“淡”,時間一長,勢必讓讀者產生“視覺疲勞”。因此,要想讓《社區報》有生命力,還是要新聞當家、內容為王。 為此,我們在報紙總體功能定位上確定為兩部分:一是社區新聞資訊類,二是活動、服務資訊類,前半部分體現“硬”,后半部分體現“軟”。在操作層面上又確定幾個基調:一是題材內容可看。我們把精力前移,更多地把時間放在對素材的精挑細揀上,強調新聞為主、話題為輔。二是形式包裝可讀。要求記者把每一篇稿件都寫短,寫精,寫通俗,力求角度新穎。三是立意小中見大。社區題材看起來小,其實有些往往意義深遠,用新聞的敘事方式強化其背后的意義。 其一:精選題材,在微距下發現美。 攝影中有一種微距美,美在何處?美在近,美在它呈現了微觀效果的鋒利。對《社區報》來講,距離越近效果就越好。有些社區新聞、百姓關心的新聞,經過社區版面聚焦放大后,往往能讓人回味無窮,思想的觸角往往能觸到人性中最微妙最原始的一面。 其實就《社區報》運作模式而言,它一直就在基層,我們應力求近一些,再近一些;記者天天游走在社區、居民家庭,應始終與他們保持零距離?!渡鐓^報》就是要讓社區居民熟悉的“臉面”、“人名”出現在報紙上。在創刊之時,《社區報》就明確要把報道眼光貼近最基層的群眾,關注他們的生存狀態,力爭多從他們身上挖掘生活中的真善美。為此,我們開設了“社區紅人館”和“臺門故事”。前者側重為風尚人物,后者為風尚故事。到目前為此,我們已刊發“社區紅人”、“臺門故事”200多個,報道的內容基本上都是“新面孔”。每年年底,《社區報》都會在盤點特刊的基礎上策劃開展“社區報十佳風尚人物故事”讀者有獎評選。去年以來,我們在原先“紅人館”的基礎上,又開設了新欄目——“社區封面微人物”,以圖文并茂的方式重點包裝一批頗有新聞性的社區風尚小人物。 對這些社區人物和事件的報道,我們在選題上以小見大,突出新聞性,善抓細節,力求生動,講究敘事的故事性,崇尚“輕松閱讀”,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心靈得到洗禮。越城區委宣傳部一位副部長在閑聊中說起自己親歷的一件事:公交車上有人撿到了一顆從別人眼鏡上掉下的小螺釘,為了歸還給失主,這位好心的阿姨在袋里一藏就是3個月,最后終于在公交車上又碰到了失主。這是一件“螺釘”級的小事,但意義不小,《社區報》當即安排記者寫了一則消息《一顆別人掉下的螺絲釘,她三個月里天天都帶著》,并拼在版面顯要位置,覺得“立意”強化還不到位,又配了篇言論《戲劇性背后的人性之美》,這樣報紙的編輯意圖就十分明顯。 此類題材還有很多,比如83歲的“老虎爺爺”,20多年來義務修路護路,每年穿破鞋子十幾雙,我們的切入點就放在了一大堆的破鞋上,配以大幅圖片; 比如“門口的保安哥哥原來是個詩人”、“小區來了個開寶馬的女管家”、“鐘點工與雇主之間的留言本”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