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其二:社區活動,與社區對話與互動的好載體。 開門辦報,從讀者中來,到讀者中去。《社區報》作為一張與居民貼得最近的報紙,要想和居民群眾拉近距離,僅僅依靠報道是不夠的,必須和他們互動起來。三年來,我們組建了社區服務團, 以《社區報》為依托,與社區聯動,讓社區參與,三年來組織開展的活動不下60場。端午節組織居民包粽子比賽,賺足了人氣;在社區舉辦社區星光大道PK賽;紅色電影進社區;組織“小候鳥暑期之家”系列活動,讓外來務工者子女在社區找到“家”;現場“保姆秀”及春秋季“保姆供需見面會”,在家政人員和雇主間搭建橋梁;為社區低保戶送溫暖,組織他們“游杭州,看紹興”;其他活動還有鄰里菜大賽、書圣大舞臺、暖冬送春聯、織圍巾等等。 特別是“手拉手愛心援助小候鳥”系列公益活動,《社區報》已連續舉辦了三屆(每年暑假舉行,活動持續兩個月),共有數十個社區參與,近1000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小候鳥”受益。通過媒體搭臺,教授來了、大學生志愿者來了、名主持來了、車商來了,這已成為紹興晚報的一個活動服務品牌。除活動之外,《社區報》還圍繞居民關心的熱點,不時推出互動性話題:“我家的取名故事”、“喜羊羊之困”、“我家的育兒寶典”等,引起了許多家長的共鳴,其中“取名故事”讓讀者的參與熱情一浪高過一浪,信件、電子郵件不斷,都想來“曬曬”自家的取名故事,甚至還有讀者寄來了長達60頁的“取名寶典”。通過這系列性互動性活動、話題,《社區報》與社區居民之間的距離拉得更近了。 其三:服務板塊,社區報的又一“當家菜”。 社區報報道的群體主要是社區居民,因此必須了解居民的訴求。在調研中,我們了解到居民除了希望了解離自己最近的新聞資訊外,還希望通過《社區報》獲得對自己有用的服務類資訊。這就決定了《社區報》必須強調服務性,以增強居民讀者對報紙的必讀性,最終培養讀者忠誠度。 《社區報》創刊初期,就推出了“社區信息一覽無余”專欄,內容包括社區中的買賣、求職、招聘、折扣、二手市場、培訓信息等。《社區報》擴容后,這些資訊類欄目和板塊得到了強化。《社區報》開設的一些服務性欄目,如“紅妹菜籃子”、“小嚴跑家政”等都受到了讀者的歡迎;跑“菜籃子”的“紅妹”——文字、攝影雙棲記者王麗紅甚至有了不少的粉絲。她所寫的“如何區別養殖與野生河鮮”系列、“如何家庭制作藕粉”等系列、“如何認識豬肉”系列報道,由于題材事關居民生活、專業性強而又表達通俗,引來紹興馬大嫂們的一片贊揚。再如,每年元宵前,為了讓社區居民更好地參與元宵賞燈活動,《社區報》分頭搜集信息,精心設計一份社區鬧元宵“菜單”,將各個社區的元宵節活動制成表格、繪制成圖,并附上元宵燈會“節目單”。許多居民隨身帶著《社區報》,按圖索驥尋找節目。近年來每一屆紹興元宵燈會參觀者超過10萬人次,不能不說與《社區報》的服務性報道做得到位有關。(作者: 紹興晚報社會民情部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