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怪象2 新書一半不用讀 李昕認為,中國現在每年大約新出版書籍20多萬(種),但其中至少有一半是彼此重復、沒有個性、沒有新意的,更甚者是質量低劣、粗制濫造,基本是文化垃圾。“現在是魚目混珠,好書很容易就被淹沒在這些垃圾中,這就需要讀者用慧眼去挑書。”在李昕看來,垃圾書讀者根本就不用去讀,讀了也是浪費時間。 “而好多出版社為了一點蠅頭小利就胡亂出書,實際上很多書是抄來抄去誤人子弟的,開卷不一定有益。”所以李昕說,如果出版社不能把好關,幫讀者選擇,那么就需要書店去幫助讀者挑書。 怪象3 實體書店正消失 現在,網絡購書用十分低廉的書價,正在嚴重擠壓實體書店的空間,有相當多的實體書店在“不盈利”的困境中被逼消失。但李昕認為“實體書店是一個城市最重要的風景線與文化符號。”有非常重要的存在意義,不能消失。不過李昕也提到,如果政府用行政手段去干預顯然不太合適,所以他建議網絡書店最好能有一個行業聯盟調控市場,也可以抑制網絡書店之間的壓價無序競爭。而政府也可以適當給予當地實體書店一些扶持。比如降低房租、財政補助等。他提到在香港,就有不少熱心公益的商人,愿意以相當低廉的價格為實體書店提供鋪面。 怪象4 不讀書讀手機 當得知精典書店在重慶經營14年,雖然得到政府扶助,民間關注度也頗高,但書店依然沒有盈利時,李昕直言:“那很可能是重慶的閱讀風氣仍然不夠。” 李昕談到這些年自己在全國各地的見聞表示,現在不少市民都已經沒有了閱讀習慣,最多在忙碌工作之余閱讀一下報刊雜志。在國際航班上,長途旅行老外都比較喜歡捧著書閱讀,而中國人更傾向玩電子游戲或聊天睡覺。“別說國際航班,你去地鐵上看看,有幾個人在看書,都是捧著手機呢!” 李昕說自己與不少學者都有這樣的感覺,當今的大學生閱讀量已經相當小了,面也窄,除了自己所學專業的書籍,其他什么書都不會看。“別說大學生,就連當今好多專家學者也這樣,我們都深深感覺,現在的知識分子與80、90年代的那一批比起來,少了很多人文背景。” 對話> 太多時間關注微博 其實是在浪費生命 晨報:你上網嗎,玩微博嗎? 李昕:玩啊,你去看看我微博粉絲上十萬,發了近兩千條。微博信息量豐富,獲取方式簡單快捷,有好處,還給了大眾一個發表自己意見的平臺,當然那上面也充斥著不少虛假的、低俗的信息。 晨報:現在很多年輕人都習慣在那上面汲取知識,以此替代閱讀。 李昕:現在很多人,有了微博就放棄了博客,有了博客就放棄了書籍,我覺得這都是本末倒置的。微博信息都是碎片信息,對于一個人需要從外部接受的全部的文化知識資訊來說,信息只是一個層次,而且是最低的層次。信息知識學術思想,那是層層遞進的關系。現在太多的人用了太多的時間去關注微博,其實是在浪費生命,浪費了自己大量的有效時間,而這些有效時間原本是可以用來汲取更專業的更有價值的知識和思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