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做一個無愧于時代的新聞人 --吳家陽同志事跡介紹 這是一個波瀾壯闊的時代,也是新聞人難得一遇的好時代。處在變革中,每個新聞人都要有所作為,方能無愧于時代。 在一線當記者時,他總是沖鋒陷陣,奔波在基層,每年完成的新聞稿件數量和好稿數量居報社前列; 在主任的崗位上,他熱心公益,利用自己的影響力促成了多個公益項目的落實,為社會的和諧發展盡了自己的努力; 去年以來,他認真貫徹中央提出的“走轉改”要求,帶頭深入基層,用自己手中的筆來記錄這個時代,繼續在新聞采訪戰線上當一名沖鋒兵。 他獲得中國晚報新聞獎特等獎一個,中國晚報新聞論文一等獎一個,中國晚報新聞專項獎多個,福建新聞獎一等獎四個,中國地市報新聞獎一等獎兩個,地市級以上新聞獎20多個; 他被評為泉州市宣傳系統優秀共產黨員、泉州市優秀共產黨員、泉州市十大杰出青年、泉州市新長征突擊手標兵、泉州市十佳新聞工作者、泉州市十佳職業道德先進個人、泉州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福建省報業管理先進工作者、福建省新聞出版系統優秀經營管理人才后備人選、福建省新長征突擊手; 他,一個純粹的新聞人,在崗位上不懈追求,努力不愧于這個偉大的時代; 他,就是泉州晚報社的吳家陽。 一、俯身接地氣,積極參與“走改轉”活動,在廣闊天地中提升自己為人民服務的本領。 去年8月份,中宣部等五部門要求在全國新聞工作者中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以來,吳家陽積極響應,踴躍參與。他意識到,新聞工作者只有扎根廣闊大地、扎根基層一線,新聞報道才能汲取充足養分,新聞“大廈”才能有牢固根基。作為總編室主任,他迅速提出泉州晚報社貫徹中宣部“走轉改”活動的執行方案,將任務分解,要求每個采編人員都要深入基層,撰寫新聞,讓新聞報道散發出泥土芳香。 活動開展之初,吳家陽參與策劃了“總編接線”項目,通過報社新設立的96339這個熱線窗口,固定每周二由總編或副總編接線一個小時,接受讀者投訴,與讀者交流,拉近了黨報與讀者的關注。 要落實好“走轉改”活動,必須要走,只有走出高樓大廈,走出文山會海,才能在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在普通百姓的田頭家中發現新聞。在方案制定出來后,吳家陽就帶頭走基層,給編輯記者們當表率。他知道,對于廣大新聞工作者來說,轉變作風、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既是聽從黨的召喚、為人民服務的職責和使命,又是自身成長成才的必經之路,更是寫就新聞精品和錦繡文章的不二法門。 他到社區去采訪,了解剛剛洗腳上田,改村為居的農民們如何“轉變提升”,如何在城市化進程中為自己尋找新的飯碗。他據此寫了《新塘社區人的新盤算》和《要解決農村問題必須走共同富裕之路》,引起省報的重視。他到泉港區涂嶺鎮黃田村采訪,了解到村支書22年來堅持保護好生態的做法,他根據該村養鱘魚獲好效益的啟示,寫出了《好生態也能帶來好效益》的稿件推廣這種做法。他了解到永春開展舊宅復耕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就前往采訪,讓更多人明白舊宅復耕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推動這項工作更好開展。 他的足跡,在泉州僑鄉大地上深入,他到東石采訪在路邊賣“土筍凍”的七旬翁,他到永春深山里采訪獨守空山養羊的老果農。隨著采訪的越深入,他越發體會到,基層,是新聞報道永不枯竭的源頭活水,而人民群眾,是新聞工作者最好的老師。隨著“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的推進,他寫出了一批深受讀者歡迎的稿件,多篇被評為泉州晚報月評好稿。而當一個合格的時代記者、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的思想,也在“走轉改”活動中得到了升華。 二、好鋼常打磨,不斷鉆研業務本領,時刻不忘自己作為時代記錄者的職責。 新聞記者是時代的記錄者,要想不愧于這個時代,就要有過硬的本領。 盡管剛畢業進報社第一年就獲得福建新聞獎一等獎,但吳家陽知道,要想在新聞領域有所建樹,就要勇于挑戰自己,要到最艱苦的地方采訪,走別人不愿走的路,花別人不肯花的功夫。只有經過嚴寒磨礪,才能花香撲鼻。 1997年,他奔赴三峽大江截流現場,報道舉世矚目的大江截流;1998年,他隨駐地官兵到九江抗洪,用筆記錄子弟兵的無私奉獻;同年,他隨泉州代表團出訪日本,記錄泉州與浦添的友城交往;2001年,他獲得直航金門的機會,成為52年來祖國大陸首批直航金門采訪的記者之一。由于首次直航金門的采訪報道出色,泉州市臺辦指定當年9月份由他再次前往金門報道晉江名優特產品展銷會在當地展出的盛況。吳家陽敏銳地領會此次展銷會的歷史意義,現場發回來的稿件《泉州晉江名優特產品在金門展銷》獲得了當年中國晚報新聞獎特等獎。 不僅在新聞報道方面,吳家陽用心琢磨,在新聞論文方面他也有較多出色作品。2007和2008年,他的新聞論文連續兩年獲得中國地市報論文一等獎。2010年,論文獲得中國晚報新聞論文一等獎,2011年獲福建新聞獎新聞論文二等獎。 三、服務勤奉獻,堅持良好職業道德,不辜負讀者和領導期望 吳家陽深知,只有服務群眾、奉獻社會才能無愧于這個時代,當一個合格的新聞人。不論何時,他都嚴格以職業道德要求自己,拒絕有償新聞,他總是把自己的目光更多瞄向底層和弱勢人群。他為殘疾人事業呼喊,他為教育事業思考,他到各縣區調查失學兒童的情況,參與泉州晚報助學基金的成立,幫助數百貧困兒童重返校園。 一位老華僑要在泉州捐建希望學校,電話打到報社指定要找吳家陽,因為在海外看到他的報道,信任他。吳家陽立即與團市委聯系,積極促成此事。這位華僑雖沒有很多的錢,但他發動周邊的親朋好友,積少成多。幾年時間,這位華僑發動捐建了20座希望學校。 他策劃組織的“八榮八恥”公益廣告設計大賽,大量刊發弘揚社會正氣、促進社會和諧、有利于提升市民精神文明的公益廣告;他聯合安利公司合作舉辦了兩場慈善新春音樂會,為聾啞兒童籌款;2005年汶川地震時,為方便更多人為災區人民捐款,他聯系有關部門在泉州晚報社設立了一個捐贈點,為災區人民籌集了200多萬元的善款。 他深深知道,作為一個記者,只有參與到社會的道德建設中,才能更好地體現自身的價值,只有為更多的人謀取利益,才能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出不凡的成績;一個記者,要學會感恩,要懂得付出,這樣,他才能真正有所收獲,才能成為一個無愧于時代的新聞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