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談到節目創新,湖南衛視常務副總監、新聞發言人李浩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從97年湖南衛視正式上星,一路伴隨的億萬青少年觀眾,如今已經到了成家立業的年齡,逐步邁向成熟,湖南衛視也一直尋求著在創新中不斷成長,力爭做出有營養、有內涵,對青少年成長有益的精品節目。“如果將我們上世紀九十年代推出的《快樂大本營》這種明星娛樂大眾的節目,稱為中國電視1.0時代,把《超級女聲》這種草根娛樂大眾的節目,開創了中國電視2.0時代的話,我們希望湖南衛視能夠通過“明星+草根”的全新模式,引領中國電視邁入3.0時代。”他認為,在熒屏得到凈化,“泛娛樂”之風得到遏止的當下,“公益慈善節目”這塊未經開發的“處女地”,如今時機已經成熟,《天聲一隊》的探索意義非凡。 盡管如此,在大多數業內人士看來,公益慈善節目無疑是個冷門,湖南衛視邀來眾多大腕明星,搬來何炅、汪涵兩位“臺柱子”聯袂主持,并安排在周五晚黃金時段直播,動用如此多優質資源來做公益,這在許多業內人士看來,也著實是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或許有人會問,難道湖南衛視就不擔心收視壓力?不怕大量的投入最后打了水漂?他們究竟圖什么?對于記者發出的一連串疑問,李浩認為,現在全國都在關心校車安全問題,黨和政府高度關注,湖南衛視作為一家有責任擔當的主流媒體,在關心、幫助青少年群體的同時切實落到實處,落實到行動當中去。他表示,湖南衛視要充分發揮媒體的宣傳功能,做好“天地線”、“藥引子”,積極引導全社會對“校車安全”的關注,讓公益理念深入人心。” “創新”在坎坷中艱難前行 不過,作為一檔完全原創的節目模式,在沒有任何參照的情況下想取得成功,又談何容易? 據悉,《天聲一隊》導演團隊從年初開始,提前4個多月就開始啟動各項工作的籌備,并終于在3月30日按計劃推出。然而,節目的首播卻遭遇到意想不到的挫折。 “節目開播第一期僅僅0.48%的收視率,觀眾反響平平”《天聲一隊》總導演王琴說:“從外因看,3月30日恰逢清明節假期調整,周六要上班的觀眾大多不愿熬夜。但從內因看,節目也的確存在許多硬傷:互動性差、訴求不夠清晰明確、節目氣氛不夠熱烈。”更要命的是,在第一期節目播出后,募捐總額竟然只有區區3萬余元。 “當時我們也慌了神,甚至有人提出要“腰斬”節目。”王琴回憶起首播第二天由頻道總監主持的節目總結會,至今仍心有余悸。 《天聲一隊》首播受挫,引起頻道領導的高度重視,由張華立總監牽頭的策劃會、協調會,經常一開就是幾個小時,各部門根據節目設計、收視曲線、數據分析和觀眾反饋,紛紛群策群力,終于經過兩、三周的摸索、總結,日臻成熟起來。 如今,所有參與節目的明星都自愿不收任何費用,芒果V基金的捐款熱線電話每天響個不停,不少藝人還通過實名或匿名方式捐出善款,高校學生也自發的在校園發起募捐活動……對此,王琴萬分感慨地說:“一檔公益節目傳播效果能夠如此之好,影響力能夠如此之高,這是我們曾經想都不敢想的。” 愛心之花在《天聲一隊》結出碩果 曾有記者在專欄中將引用網友們的比喻,稱《天聲一隊》像個“賣唱”節目:湖南衛視就如天橋下賣藝的草臺班子,導演組是專門負責敲鑼吆喝的班主,“芒果V基金”是端著盤子要錢的伙計,明星和草根愛心代表則是賣唱的藝人,觀眾就如同圍觀的路人,而來到直播現場的貧困學校師生,自然便是“苦主”。 乍一聽來不那么順耳,但仔細一想又確實十分貼切。對于媒體冠以“賣唱”的稱謂,王琴不但不反感反而樂于接受,“至少說明我們不拿腔拿調,姿態夠真誠。” 正是因為如此,《天聲一隊》最終收獲了成功。據悉,目前《天聲一隊》收視份額已牢牢穩定在3%以上,在全國同時段收視排名中鎖定前五。 在采訪的最后,李浩滿懷憧憬地表示:“從近期目標來看,我們力爭通過第一季十期節目,募捐到1000萬元善款,實實在在地幫助50所貧困學校解決孩子上、下學難的問題。從長遠來看,我們希望利用自身強勢的傳播平臺和在青少年人群中的強大影響力,探索出全新節目模式,打造原創品牌節目,于此同時,大力宣傳公益慈善理念、傳播社會主流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美德,影響更多的人或媒體參與到公益事業中來,為我們的青年一代營造積極、健康的成長環境。” (湯集安、張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