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網民在突發公共事件中的角色定位 傳受角色的一體化。在傳統的大眾傳播格局中,傳播者和受眾有明顯的角色分界,傳播者通常是專業的媒介機構及其新聞工作者,他們負責新聞信息的采集、選擇、加工和發布,居于傳播的絕對主體地位。受眾雖然可以通過讀者回信、回電等形式進行信息反饋,但因為這種反饋的局限性,他們無力從根本上改變傳者主導的格局。在單向性強的傳播格局中,媒體輿論事實上和公共輿論、民間輿論有很大的距離,也并不能很好地代表民眾的聲音。網絡環境在某種程度上顛覆了這種傳統。無論是主流網絡媒體中的新聞跟帖、回帖還是社區論壇、博客、微博中的發帖、轉帖、回帖,網民都具有相當的自主性,傳受身份的轉換往往也可以瞬間完成。 以2007年5月發生的“海藝事件”為例。從2007年5月25日事件發生當日至7月1日這一個多月中,用google、baidu搜索“海藝”分別出現了91300項和448000項相關內容,而單在天涯論壇雜談版上,與海藝相關的話題有229個,回帖達1萬多個。[2]這229個話題無疑是網民接收到“海藝事件”信息后迅速轉變為傳播者身份的直接體現,1萬多的回帖也擴充、延展或改變原帖的主體內容而成為原帖的一部分,在某種意義上,回帖者也成了發帖者即傳播者。因此,網民通過傳受身份的轉化能快速介入突發公共事件,他們或增加突發事件的報道數量,或延伸、改變報道內容而參與其中,通過呼吁、譴責等一系列行為發出自己的聲音并形成真正有別于傳統媒體輿論的網絡輿論。 公民記者的自覺性。網民大規模介入突發公共事件時,在某種程度上,數以億計的網民構成了中國龐大的草根記者群,他們以主人翁的姿態關注、參與各種社會事務,借助網絡平臺主動把握自己的話語權,推動了一波又一波網絡輿論的發展,無形中也推動了中國的政治民主化建設進程。 具體來說,首先是網民公民意識的自覺性。美國學者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一書中曾提出,電視等大眾傳播媒介讓受眾沉溺于感官享受而逐漸失去對現實社會進行思考和理性批判的能力,對大眾傳播制導下的社會發展也表示擔憂。然而我們欣喜地看到,在Web2.0時代,當受眾轉化為網民之后,其思考、批判能力卻重新顯現出來,網民對社會事務的參與意識、監督意識、責任意識和法律意識在網絡空間得到了體現、延伸和張揚。在“張在元”事件中,網民涉及的話題既包括當下的二元用工制度、社會保障體系、醫療制度,也包括大學精神等等,這些無不是公民意識的體現。其次是網民環境認知需求的自覺性。環境認知是新聞媒介的三大基本功能之一,在傳統的大眾傳播時代,公眾對周圍環境的認知往往借助于大眾傳媒及其營造的“擬態環境”來實現,而且受眾往往被動接受而不自知。網民接收信息的途徑相對多元,經過十多年的摸索、抗爭,這一群體敏銳地察覺到大眾傳媒提供給我們的世界并非現實環境鏡子式的再現,而是一種經過選擇加工的“象征性現實”。網民不滿足于被動接收,他們渴望通過自己的眼睛認識現實世界,渴望發出自己的聲音來參與真實世界的改造,伴隨Web2.0時代的到來,網民終于以公民記者的身份成為網絡輿論的生力軍。傳統的由媒介承擔的社會功能部分轉移到網民身上,網民因而也在某種程度上成為草根記者或公民記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