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摘要】數字鴻溝不僅在每個國家中存在,而且存在于國家之間和民族之間。如何縮小和填平數字鴻溝一直是學者們關注的課題。互聯網誕生后,被寄予希望成為填平數字鴻溝的有力工具。但事實是互聯網使得原有的“舊溝”未平,又出現“新溝”。手機媒體具有可移動、方便攜帶的特點。使用手機不需要高深的技術,是落后地區和貧窮民族追趕現代社會的希望。 【關鍵詞】數字鴻溝;手機;信息社會 從全世界的范圍來看,在貧困人口中少數民族貧困人口占比例較高往往成為各個國家普遍存在的現象。即使在發達的美國,統計數據也表明了同樣的狀況。2006年美國低于5000美元的黑人赤貧家庭占黑人家庭總數的6.6%,拉丁裔赤貧家庭占拉丁裔總數的3.5%,這比同等程度的白人赤貧家庭占白人家庭總數的2.5%分別高出4.1個百分點和1個百分點。而在另一個方面,2006年,20.2%的白人家庭收入達10萬美元以上,而只有9.1%的黑人家庭和10.5%的拉丁裔美國人家庭屬于這樣的家庭。印第安人和阿拉斯加的因紐特人是美國的土著民族,總計人口約有450萬人,但這兩個民族卻有1/4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在澳大利亞2100萬人口中,土著居民有約45萬,他們是澳大利亞最貧困的群體。在全部人口中,土著居民文盲、失業和犯罪的比例都最高,且自殺率也高居各族群之首。 中國是多民族國家,除漢族外,有近1億少數民族人口,在中國,少數民族貧困人口占貧困人口總數的比例也較高。在不同時期,少數民族地區的貧困人口(包括生活在民族自治地方的漢族貧困人口)都占到全國貧困人口總數的一半左右。2007年,中國民族自治地方農村絕對貧困人口發生率為6.4%,比全國絕對貧困人口發生率1.6%高出4.8個百分點。民族自治地區絕對貧困人口(774萬人)占全國絕對貧困人口(1479萬人)的比重為52.3%;民族自治地區的農村低收入人口1841萬人,占全國低收入人口(2841萬人)的比重為52.1%。[1] 探究少數民族地區貧困人口形成的原因,是由其特殊的地理和歷史因素使然。首先,這些貧困人口多集中在新疆南疆沙漠邊緣、青藏高寒牧區、寧夏的寧南山區、武陵山區、云南廣西貴州的石山區、深山區等,這些地方要么山高溝深,要么處于干旱荒漠地帶,要么處于高寒牧區,自然條件惡劣,土地貧瘠,不利于開展農業和畜牧業活動。其次,從社會歷史發展階段來看,生活在廣西、云南、貴州、四川西部、西藏等地的少數民族的貧困人口,其經濟、教育、衛生條件極為落后,現代社會所應具有的基礎設施是一片空白,交通不便也造成了這些地區與現代社會基本處于隔絕狀態。 在如今很多中國大眾媒體的篇章中,信息社會、網絡社會、全球化和與世界接軌成為頻頻閃現、炙手可熱的字眼,在大家熱談新經濟、信息高速公路、網上購物、網上金融的時候,地處偏遠的少數民族地區貧困人口很難得到人們投射的目光,這個群體似乎已成為“被遺忘的、永遠沉默的角落”。由于信息新技術所帶來的鴻溝不僅存在于廣泛的社會現實中,更存在于人們的感知和意識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