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要想富,先修路?!薄奥贰睂τ诿撾x貧困的意義不僅在于它是交通運輸的先決條件,另一方面它還是最基本的信息傳播方式。專家學者的研究和世界各國的實踐也都表明,架起信息交流之“路”,是消除貧困,增進社會融合,將偏遠地區的人們拉入現代社會發展洪流的首要工作。在互聯網誕生之后,很多學者都將它作為縮小貧富差距,落后地區和國家追趕先進發達國家的一個最重要的工具。但有事實表明,對于貧窮國家和地區的人們而言,填平數字鴻溝,融入現代信息社會的起始路徑可能是手機而不是互聯網。在這方面,《The Economist》(《經濟學家》)上的一篇文章《The real digital divide》(《真正的數字鴻溝》)對我們有些啟示和借鑒意義。這篇文章談到了手機對于貧窮國家和地區人們的巨大作用,也由此可以反襯出目前我們對于手機這個新媒體的傳播特征、發展、趨勢、產業潛力、盈利模式等非常熱鬧的研究中似乎還缺少點什么。 《The real digital divide》的源起跟蹤了聯合國所發起的一個“數字融合基金”項目運作情況。這個“數字融合基金”的宗旨在于改變在全球范圍內的信息和傳播技術資源占有不均等的情況,使那些較為隔絕和孤立的國家和地區融入信息時代。和之前的很多學者一樣,這個項目的組織者原來認為只要把貧窮的國家拉進互聯網就可以幫助他們更快地富裕起來,但是在實施的過程中卻發現要想達到這樣的目標卻近乎神話。原因非常簡單,數字鴻溝的出現并不在于技術本身,而是有著更深層次的經濟原因。在那些貧窮的國家,很少有人擁有電腦,更不要說接觸互聯網了,因為他們太窮了。更為糟糕的是,即使你能揮舞魔棒,給每一個家庭都裝上一臺電腦,情況也不會有多大改變。如果很多人都沒有食物,房間沒有電,而且大多數還是文盲,不會閱讀,電腦又有什么用呢?對于很多窮人來說,“虛擬化生存”太過奢侈,遙不可及,現實生存才更為迫切,他們要為更多非常實際的事情而奔波,例如食物、健康醫療,還有社會保障,等等。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去運作這筆“數字融合基金”就成為在每次會議中熱烈討論的內容。過分強調發展中國家在數字技術使用方面非常落后的形勢顯然不妥當,而在偏僻、落后的農村建設電腦網絡,其好處也并不明確——這些做法只能治標,不能治本,對填補數字鴻溝的實際幫助不大。要更好地利用技術推動真正的發展,而不僅僅是囿于技術本身,沿著這樣的方向去考慮,問題的答案自然會浮出水面:應該推廣的是手機,而不是電腦和互聯網。 手機最妙的地方在于,它對于持續性電力的要求不高,即使是不會閱讀、不會寫字的文盲也能使用。在孟加拉國的農村,手機的租用非常普遍。農民和漁夫用手機聯系不同地區的市場為自己的產品尋找最高的價格,小商販們用手機尋找貨源。在贊比亞和其他一些非洲國家,手機成為支付手段。在贊比亞的首都盧薩卡,一整車可口可樂的價值是1000萬克瓦查(贊比亞的貨幣),約合2000美元。這筆錢是當地人年收入的10倍,全部現金要是拿在手里會非常麻煩,也容易招來小偷,所以可口可樂告訴它在贊比亞的300個經銷商不要用現金支付,而是通過手機,整個過程只需要30秒鐘,由運貨的司機出示發票,還有遠程電腦記錄整個交易的過程。除了可口可樂公司以外,一些小干洗店也允許顧客用手機來支付賬單。贊比亞的加油站、很多大商店,甚至還有飯店也采取同樣的做法。 在非洲的一些國家,人們甚至還創造了一些發達國家的人們想象不到的利用手機的方式。例如一個村子里的村民通過小額信用貸款買了一部手機,其他人則用按分鐘計價的方法來租用,這樣手機的主人就能獲得并不太多的利潤,他用這筆錢來償還貸款和維持生計。當來電話的時候,手機的主人就把手機帶到被呼叫的人面前,讓他接電話。有的通信公司還設立了翻譯短信的職位,專門為那些不識字的顧客服務。這項服務非常受歡迎,因為短信比語音通話要便宜很多。[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