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新聞寫作應引導受眾心理需求,避免媚俗化 新聞寫作的最終目的和意義是吸引受眾,引導輿論。因此作為新聞產品的生產環節,新聞寫作既要觀照受眾的心理需求,更要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這種引導,就是以責任媒體的權威性、可信性和公正性使受眾對傳播的觀點和情感產生順從和認同,進而內化為受眾自身心理結構的一部分,受眾的心理需求也就會在媒體引導下不斷提升。新聞寫作引導受眾心理不是單純地說教,而是人格化地走進人的心靈。“所謂傳播的人格化就意味著把機器的傳播者變為人的傳播者。這個‘人’是傳媒的代言人,而在受眾的感覺里,他就是他本人,他在表達著他自己,他說的是從他的思維情感中自然流淌出來的。受眾感覺著他內心的波瀾,從而自己的內心也掀起波瀾。”[3]唯有這樣,受眾與傳播者才能精神與精神相融、心靈與心靈相通。 同時,新聞寫作也要避免媚俗化。“融媒時代”,以市場為核心的大眾文化以其強勁的勢頭迅速占據新聞傳播陣地,以搞笑、娛樂、惡炒為宗旨的世俗文化形成了一種廉價的視覺轟動效應。為實現利益最大化,凡是能博得眼球的東西都成了新聞報道競相追逐的熱點,造成了媚俗化甚至虛假的新聞寫作。這種新聞寫作媚俗化勢必大大削弱新聞媒體的美譽度和公信力,從而失去引領受眾心理的基礎和力量。 (本文為2011年遼寧省教育廳科學研究一般項目《“融合新聞”傳播與和諧遼寧文化建設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w2011088) (作者單位:鞍山師范學院文學院) 參考文獻: [1]李希光.新聞學核心[M].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03. [2]蔡雯.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聞傳播變革——試論“融合新聞”及其挑戰[J].國際新聞界,2006(5). [3]曹茹、高玉新.立足受眾心理 滿足受眾需求[J].新聞三昧,20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