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此外,中國的紀錄片過于重視道德說教。道德觀屬于人類的核心價值觀,影視產品不可能不涉及道德價值判斷,道德觀的傳播是影視產品對外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過度的道德說教會讓紀錄片顯得生硬、不自然。紀錄片中出現的“高”、“大”、“全”式的道德英雄一旦出現在西方觀眾的視線中,就會讓觀眾覺得不能理解或根本不真實。同時,道德觀有很強的民族性、地域性。很多傳統道德觀和外國觀眾的道德判斷不一定吻合。 當然,傳統價值觀在現代紀錄片的創作中依然需要扮演重要的角色。我國紀錄片不能完全放棄它應有的功能性。但是,伴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和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西方觀眾希望能夠看到一個真實的中國,了解普通中國人真實的生活。紀錄片是西方觀眾了解當代中國的最好途徑。在紀錄片創作中給予真實性應有的地位,讓外國觀眾了解當代中國人真實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是中國紀錄片在歐美市場被接受的前提條件。如果無法克服價值觀的差異,任何的政治宣傳和道德教化都難以發揮作用。 重直覺體悟和重邏輯推理的差異 直覺體悟是東方文化尤其是中國文化中較為推崇的思維方式,它是對世界的一種心領神會的感知方式。中國的傳統文化非常重視直覺思維,中國的文學家、哲學家提出的“頓悟”、“明心見性”等都在某種程度上表達著對直覺的推崇。直覺體悟給人一種不可捉摸的神秘主義感覺,它看上去是一種忽然徹底覺悟的思維過程,是一種具有高度創造力的思維方法。中國的傳統詩歌、繪畫、散文都講究在仔細品味之后瞬間悟道,而不將作者的思想直白地表達出來,也不做嚴謹的說明。 西方文化則重視邏輯推理。西方自古以來崇尚理性思維,理性思維是西方文化中占據核心位置的思維方式,無論是文藝創作還是欣賞都邏輯嚴密、注重具體實物。 在中外紀錄片的創作中,不同的思維方式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價值觀的差異也很明顯。影像方面,很多國產紀錄片有一種追求體驗式感性認知的影像語言的傾向。也就是希望通過有限的畫面,讓觀眾體悟到更多的意味、更深的意境。這種意義的獲得,是觀眾從豐富多義的畫面中悟到的,而不是通過內在邏輯嚴謹的畫面中直接觀看到的。如孫增田拍攝的《神鹿啊,我們的神鹿》,全篇結尾是一個人、狗、樹、林組合在一起的長鏡頭,使人感覺到一種凄涼和彷徨無措。《藏北人家》、《龍脊》這樣的作品,通過群山、白雪、草原、湖水、野鴨,給人一種中國山水畫的意境,讓觀眾在欣賞完自然景物后,體悟出導演內在的情感。與之不同的是,西方紀錄片在影像方面多追求清晰性和邏輯性,在畫面有邏輯的組合中衍生出創作者的真正意圖。如邁克·摩爾的《華氏911》中,在美國遭遇前所未有的安全危機的情況下,導演通過布什總統在得克薩斯州度假的一系列快節奏、幽默的畫面中,密不透風地將布什的無能和其對布什的嘲弄表達出來,尤其是布什充滿孩童氣的伐木、遛狗、做鬼臉的畫面,層層遞進、環環相扣,極具邏輯性和說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