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摘要】雖然現代媒介技術飛速發展,但是網絡媒體對少年兒童的成長過程卻沒有質的提升,反而引起了兒童們“童年的消逝”。尼爾·波茲曼雖然論述過在電視媒介橫行的時代這種現象的產生與發展,但卻錯誤地估計了電腦帶給“童年”的影響。在網絡媒體異常發達的今日,這種“童年的消逝”體現在少年兒童對網絡媒介的接觸與使用、網絡對當今少年兒童強大的影響力以及其在呈現少年兒童形象三個方面。 【關鍵詞】媒介技術;網絡媒體;少年兒童;童年的消逝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的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的物質文化水平也有了大幅提高。如今已經進入了網絡信息的時代,我國的網民達到4億多,其中青少年是主力軍。我們一面感嘆如今的孩子生活真好,有著前輩們不能比擬的物質與信息;一面震驚于現在孩子的早熟與放肆,惋惜他們似是而非的童年生活。尼爾·波茲曼在《童年的消逝》一書中論述了電視媒體時代童年的消逝。時至今日,少年兒童們的“童年”又是一番怎樣的狀況呢? 關于“童年”的產生 波茲曼指出,“童年”的概念直到歐洲文藝復興時才被提出,而在這之前的中世紀,“童年”是不存在的。由于15世紀中葉印刷術的發明而創造了一個全新的符號世界,這個全新的符號世界要求確立一個全新的成年概念,因此“兒童”便從成人的世界中被驅逐出來了。“自從有了印刷術,未成年人必須通過學習識字、進入印刷排版的世界,才能變成成人。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必須接受教育。”波茲曼又指出,“并且像一切社會產物一樣,它的持久存在并不是必然的。”[1]53這指的是,在電視媒體盛行的時代,成人的世界被毫無保留地向兒童開放,結果兒童原本十分珍視的“讀寫、教育、羞恥心”則變得一文不值,這直接造成了“兒童”概念的趨于消失。 波茲曼認為是技術的出現將兒童與成人區別開來:在印刷時代,兒童必須先學會識字,才能走向成人化。他同時也提出疑問,“有沒有一種傳播技術具備某種潛能,足以保持童年存在的需要?”[1]209波茲曼自己給出的答案是,“唯一具備這種能力的技術是電腦”。因為“為了設計電腦編程,人們基本上必須學習一種語言。這意味著人們必須掌握復雜的分析技能,類似于一個完全有文化的人需要具備的技能”。[1]210這樣的觀點在當今顯然已經不再適用了,廣大受眾早已告別了電腦編程的時代,那些復雜的程序代碼只出現在工程師的電腦里。 當今社會中的電子媒介與兒童 在當今社會中,能夠熟練使用電腦仍是需要一定技術的,比如需要識字、會打字、知道一些基本的設置,即使僅僅瀏覽網頁也需要這些基本技能。然而在知識大爆炸的當今社會,這些基本技能還能否成為將兒童剝離成年世界的技術隔閡呢? 由于電腦集聲、光、圖像于一體,對兒童的感染力較大,有的孩子兩歲時就能相對熟練地使用鼠標,并會使用某些功能,如附件中的畫筆工具。雖然這只是使用電腦能完成的極簡單的事,可也證明了兒童甚至是幼兒使用電腦并不是難事,電腦的準入條件并不是高不可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