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摘要】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對報紙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它一方面不斷促使報紙進行革新和深化,加大深度報道的力度,以謀求其在媒介市場的一席之地;另一方面,偽深度報道又伴隨而來。鑒于后一種情況,本文通過探討偽深度報道產生的社會環境,針對其存在的社會問題,提出可行性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深度報道;偽深度報道;深入調查 翻開報紙,可以看到大量的“深度報道”、“深度分析”、“深度調查”出現在版面上,給報紙帶來了厚重感。但伴隨著深度報道的逐步成長,偽深度報道見縫插針,在各大報紙上粉墨登場。筆者認為,有必要對這一現象進行探討分析。報紙應去偽存真,扎扎實實做出深度報道之“深”。 深度報道出現的時代背景 深度報道從出現至形成高潮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社會轉型期對社會現象的反思已成為人們的一種習慣,媒體適應社會改革的需求,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組織深度報道,并且經過有規模的發展,進入了相對繁盛的階段。1985年12月,記者張建偉發表在《中國青年報》上的系列報道《大學生成才追蹤記》引起較大社會反響。此后,深度報道作品便如雨后春筍般接踵而來,如:1986年5月24日《中國青年報》發表的《第五代》,《光明日報》6月17日發表的《一個工程師出走的反思》等。到了1987年,深度報道開始形成“一浪高過一浪的沖擊波”。《經濟日報》6月13日、15日發表的《關廣梅現象》、《“關廣梅現象”大對話》;《人民日報》8月6日發表的《魯布革沖擊》;《中國青年報》6月底7月初發表的《紅色的警告》、《黑色的詠嘆》、《綠色的悲哀》等。這一年也因此被稱為“深度報道年”。[1]47以輿論監督著稱的《南方周末》,在揭露社會的某些腐敗、丑惡現象時,不再滿足于對事實本身的披露,而是以獨特的視角探尋事實真相,追尋幕后的原因,寫出了一批頗有影響力的深度報道。至此,由《中國青年報》、《南方周末》等開創的深度報道的風氣在全國其他大報的響應下迅速轟動,出現名噪一時的興盛和隨之而來的高潮期。 第二階段,來到新世紀之后的新媒體時代,深度報道在報紙中的地位加強,尤其是有了都市類媒體的介入而更顯規模。都市類媒體的深度報道,其特點不僅視角深,而且反應快速。原來按兵不動的許多地方性機關報也行動起來,開辟深度報道專欄。各類報紙的紛紛參與,構成了一個深度報道系統,在成為一種推動社會進步力量的同時,也為報紙贏得了市場。新千年到來之后的逾十年中,深度報道生長在一片沃土之中,其受歡迎程度依然讓其他類報道望塵莫及。現階段,深度報道呈現出的顯著現象一方面是來自量的擴充,它不再延續興起之初的周報周刊登載模式,很多日報也相繼開辦了自己的深度報道專欄,各種名為“關注”、“焦點”的版面或稿件,比比皆是。如《人民日報》的“視點新聞”版、《中國青年報》的“特別報道”版、《解放日報》的“熱點追蹤”、《大眾日報》的“今日關注”等,其涉及面之廣,數量之大,前所未有。另一方面是質的演變,即主題的變遷,深度報道的主題慢慢由社會“熱點”問題向“難點”轉變。這種變化的產生一是來自報紙在時速上相較于網絡等新媒體的劣勢,因為追逐“熱點”新聞,報紙永遠趕不上網絡和廣播電視,但在報道深度和力度上它可以剖析得更為透徹和清晰;二是得力于部分記者獨到及專業的新聞視角和素養,他們沒有把視野僅僅停留在社會熱議的話題上,而是本著求真求精的原則,進行深層次、多維度展開,層層挖開被表象遮掩的社會“難”點,這樣就使深度報道更加立足于一個相對理性而冷靜的著力點,探索和挖掘社會遺留的或是新產生的“疑難雜癥”。 第一階段的深度報道是為了適應社會轉型期社會改革和滿足受眾的需要,而第二階段除此之外,還為了報媒自身生存的需要。在速度和廣度上,報紙顯然無法與新媒體分庭抗禮,唯有在深度和力度上下大工夫、勝人一籌,方能保證自己在中國媒體市場中的一席之地。于是,深度報道肩負著振興紙媒的使命再次盛裝上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