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主題立意的深刻。主題即論點是深度報道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深度報道最根本的深刻在于多角度、全方位、深層次地解釋新聞事件產生的原因、背景及其發展的規律,闡明它的意義及未來的發展方向,使讀者領悟到新聞事實背后更為廣闊和深刻的內涵,受到教育和啟迪。著名記者張建偉在談到他的一篇成功的深度報道《命運備忘錄》時說:“使日常獲得的信息,通過深度開掘——不要試圖尋找什么新聞,而要努力使新聞變得重要起來——變成‘解惑性’的深度報道。”他強調的深度報道,是主題的深度和立意的深刻。主題“站得高了”,立意“看得遠了”,高屋建瓴,報道自然上升到“深”之高度。 社會影響的深遠。深度報道之“深”除了具備深入的內容、深刻的立意之外,能夠產生深遠的社會影響和積極的社會意義更是深度報道的最終歸宿,只有這樣,才稱得上成功。當代著名揭黑記者王克勤曾說過:“記者的職責就在于深刻地關注、忠實地記錄正在發生的歷史;解釋歷史進程中的瓶頸因素;反映制度、政策弊端,以新聞的力量建設公平、文明、進步的民主社會。”基于這種新聞理念,他于2002年刊登在《中國經濟時報》上的《揭開北京出租車業壟斷黑幕》,以深度、廣度、力度披露了北京出租車行業的壟斷情況,“富了老板,虧了國家,苦了司機,坑了百姓”[2]59是對這種出租車管理體制弊端的深刻反映。這篇報道曾引起了朱镕基、溫家寶的高度重視,并提出了改革的要求。 思想的深度和理論的力度。思想深度和理論力度是建立在記者的采訪報道能力、觀察思考能力、策劃能力以及新聞理論功底基礎之上的。強烈的現實針對性,立體綜合式的報道方式,思維的宏觀性和雙向性,有利于提高深度報道的思想深度和理論力度。在這方面,具有前瞻性和引領性氣質的《南方周末》做得較成功。每一期《南方周末》都會有比較優秀的深度報道出爐,這倚仗的不僅僅是其“在這里,讀懂中國”、“一張報紙,一個靈魂”的思想高度,與記者所掌握的扎實的理論基礎、嫻熟的采寫和報道技巧也是密不可分的。 而一篇深度報道,如果失去了其思想深度和理論力度,所謂的“深度”便會顯得膚淺,從而走向“偽深度”。偽深度報道也往往是在深度報道思想深度和理論力度不足和缺失時乘虛而入的。 (三)如何改變偽深度報道的狀況? 偽深度報道的出現主要與記者的個人素質相關,其不科學的采訪態度,不健康的采訪習慣,不嚴謹的報道方式,不厚實的理論功底,多是造成偽深度報道橫流的原因。基于這些因素,當前解決報紙偽深度報道問題的根本之處在于:加大深入調查的力度,提升理論功底的厚度。 深入調查,才能占有精彩的核心材料,才有說服力。首先,“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新聞講究的就是“用事實說話”,第一手資料通常都是從實地調查中得來的。深入實地的調查,更有依據性和說服力,因而才能最大限度地受到讀者的信任。其次,深入調查之后,能夠挖掘到平常人所發現不了的東西,即核心材料,這樣就可以在新聞的采集方面占據優勢。 深入調查,方能提煉出最有針對性的思想觀點,才能有思想的高度。通過深入調查得到的資料,能深化報道的主題。更貼近事實和實際的信息,有益于洞察到更深入的矛盾,找到更有針對性的問題,從而制訂出與其匹配的解決方案。 有了厚實的理論基礎,寫深度報道才有穿透力。理論是實踐的基礎,有了厚實的理論支撐,報道寫起來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有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對主題的報道才會切中肯綮,更有力度和影響力。否則,深度報道就是鏡中花、水中月,像無根的浮萍,沒有根底。 有了深入調查的力度和理論功底厚度的強化,偽深度報道當會淡出視野,才能讓真正的深度報道在新聞舞臺上大顯身手。(蔣艷為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生,范以錦為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教授) 參考文獻: [1]劉勇.深度報道采訪與寫作[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6. [2]劉海貴.深度報道探勝:黨報——主流媒體發展之路[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