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摘要】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對報紙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它一方面不斷促使報紙進行革新和深化,加大深度報道的力度,以謀求其在媒介市場的一席之地;另一方面,偽深度報道又伴隨而來。鑒于后一種情況,本文通過探討偽深度報道產生的社會環境,針對其存在的社會問題,提出可行性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深度報道;偽深度報道;深入調查
翻開報紙,可以看到大量的“深度報道”、“深度分析”、“深度調查”出現在版面上,給報紙帶來了厚重感。但伴隨著深度報道的逐步成長,偽深度報道見縫插針,在各大報紙上粉墨登場。筆者認為,有必要對這一現象進行探討分析。報紙應去偽存真,扎扎實實做出深度報道之“深”。
深度報道出現的時代背景
深度報道從出現至形成高潮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社會轉型期對社會現象的反思已成為人們的一種習慣,媒體適應社會改革的需求,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組織深度報道,并且經過有規模的發展,進入了相對繁盛的階段。1985年12月,記者張建偉發表在《中國青年報》上的系列報道《大學生成才追蹤記》引起較大社會反響。此后,深度報道作品便如雨后春筍般接踵而來,如:1986年5月24日《中國青年報》發表的《第五代》,《光明日報》6月17日發表的《一個工程師出走的反思》等。到了1987年,深度報道開始形成“一浪高過一浪的沖擊波”?!督洕請蟆?月13日、15日發表的《關廣梅現象》、《“關廣梅現象”大對話》;《人民日報》8月6日發表的《魯布革沖擊》;《中國青年報》6月底7月初發表的《紅色的警告》、《黑色的詠嘆》、《綠色的悲哀》等。這一年也因此被稱為“深度報道年”。[1]47以輿論監督著稱的《南方周末》,在揭露社會的某些腐敗、丑惡現象時,不再滿足于對事實本身的披露,而是以獨特的視角探尋事實真相,追尋幕后的原因,寫出了一批頗有影響力的深度報道。至此,由《中國青年報》、《南方周末》等開創的深度報道的風氣在全國其他大報的響應下迅速轟動,出現名噪一時的興盛和隨之而來的高潮期。
第二階段,來到新世紀之后的新媒體時代,深度報道在報紙中的地位加強,尤其是有了都市類媒體的介入而更顯規模。都市類媒體的深度報道,其特點不僅視角深,而且反應快速。原來按兵不動的許多地方性機關報也行動起來,開辟深度報道專欄。各類報紙的紛紛參與,構成了一個深度報道系統,在成為一種推動社會進步力量的同時,也為報紙贏得了市場。新千年到來之后的逾十年中,深度報道生長在一片沃土之中,其受歡迎程度依然讓其他類報道望塵莫及。現階段,深度報道呈現出的顯著現象一方面是來自量的擴充,它不再延續興起之初的周報周刊登載模式,很多日報也相繼開辦了自己的深度報道專欄,各種名為“關注”、“焦點”的版面或稿件,比比皆是。如《人民日報》的“視點新聞”版、《中國青年報》的“特別報道”版、《解放日報》的“熱點追蹤”、《大眾日報》的“今日關注”等,其涉及面之廣,數量之大,前所未有。另一方面是質的演變,即主題的變遷,深度報道的主題慢慢由社會“熱點”問題向“難點”轉變。這種變化的產生一是來自報紙在時速上相較于網絡等新媒體的劣勢,因為追逐“熱點”新聞,報紙永遠趕不上網絡和廣播電視,但在報道深度和力度上它可以剖析得更為透徹和清晰;二是得力于部分記者獨到及專業的新聞視角和素養,他們沒有把視野僅僅停留在社會熱議的話題上,而是本著求真求精的原則,進行深層次、多維度展開,層層挖開被表象遮掩的社會“難”點,這樣就使深度報道更加立足于一個相對理性而冷靜的著力點,探索和挖掘社會遺留的或是新產生的“疑難雜癥”。
第一階段的深度報道是為了適應社會轉型期社會改革和滿足受眾的需要,而第二階段除此之外,還為了報媒自身生存的需要。在速度和廣度上,報紙顯然無法與新媒體分庭抗禮,唯有在深度和力度上下大工夫、勝人一籌,方能保證自己在中國媒體市場中的一席之地。于是,深度報道肩負著振興紙媒的使命再次盛裝上陣。
魚目混珠,偽深度報道充斥版面
在深度報道一片繁榮的景象下,一些不協調的狀況也漸漸暴露出來,產生了一批魚目混珠的偽深度報道,即打著“深度”的幌子,或任意堆砌材料,照葫蘆畫瓢;或生搬硬套,填坑式地組織報道,造成無效版面和虛假“深度”的泛濫。大批冠以“熱點”或“難點”話題的偽深度報道涌上報紙,甚至作為頭條大肆張揚,扎人眼目。這種偽深度報道在本質上混淆了深度報道和普通報道的界限,模糊了深度報道被作為品牌打造的優勢,也損害了它在公眾心中的形象,從而進一步削弱了報紙的公信力和權威性。對于此種現象,需要引起媒體的高度重視。偽深度報道之“偽”主要體現在內容擇取和報道形式上:
在內容擇取上,深度報道是通過掌握系統的科學材料和進行客觀、深入分析,揭示新聞內涵;依靠的是深入調查得到的第一手資料,運用的是解釋、分析預測的方法。偽深度報道卻不是通過實際的采寫獲取材料和提煉觀點,而是從網上或某些快速媒體上摘取觀點,套例子,被動地把查找出來的案例、材料對應到選取的主題中,生吞活剝,使報道顯得極不自然,大有隨意嫁接之嫌。這樣的報道,無法形成一家之談,更無創新可言,事實上也不具有多大的新聞價值。
在報道形式上,偽深度報道隱含在字里行間的并沒有多少真材實料的內容。形式上讓人感覺很長很“深度”,其實不然,只是以“深度”為名,有意拉長文章,只要稍加思考就會識穿其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破綻?,F今的某些偽深度報道習慣于“點式報道”,即跑一地寫一地、見一事報一事。熱衷于“總結報道”,即跟著領導轉、跟著會議跑,根據他們的講話總結寫報道,然后鏈接一大堆從網上取下的背景材料,冠上“深度報道”、“深度解讀”名稱。版面氣勢夠大,但缺少一些聞所未聞、見所未見、人所未發、富有預見性的“深”材料和思維。
去偽存真,追尋深度報道之“深”
(一)什么是深度報道?
在深度報道的定義上,國內外新聞學界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即便如此,中西方對于深度報道這一概念的內涵卻有著相似的把握,即把新聞事件放進整個社會背景中尋求解釋,挖掘本質。筆者比較傾向于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高普魯在《深度報道研究》中給出的答案,即“深度報道是將新聞帶進讀者關心的范圍以內,告訴其重要的事實、相關的緣故以及豐富的背景材料”。因為這既講出了今日之事態,核對了昨日的背景,也評判出了明日的意義。
(二)深度報道“深”在何處?
深度報道往往被稱為“大報道”,是新聞報道形式中的“重型武器”。它以深刻為追求,深度作為它最重要的特質,決定了它不能像客觀報道那樣“就事論事、一事一報、一事一議”地對素材進行簡單化處理,[1]9對觀點進行表面化提取。作為深度報道的靈魂,其“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材料搜集的深入。題材的重大性,思維的立體性,要求深度報道的材料必須是從四面八方,甚至是“掘地三尺”而得,且觸及社會生活最核心最本質的問題。對材料進行深度開掘,透過表象,揭示真相,展示“新聞背后的新聞”,這樣的報道才會更有說服力、更符合深度的標準。如1972年在美國歷史上轟動一時的“水門事件”,《華盛頓郵報》兩個年輕的記者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刨根問底,揭開了一個重大的競選陰謀以及尼克松總統試圖掩蓋真相的很多內情,最終導致尼克松總統的黯然離職。[2]57這一深度報道的出現正是來源于記者對材料搜集不間斷地深入和窮追不舍。
主題立意的深刻。主題即論點是深度報道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深度報道最根本的深刻在于多角度、全方位、深層次地解釋新聞事件產生的原因、背景及其發展的規律,闡明它的意義及未來的發展方向,使讀者領悟到新聞事實背后更為廣闊和深刻的內涵,受到教育和啟迪。著名記者張建偉在談到他的一篇成功的深度報道《命運備忘錄》時說:“使日常獲得的信息,通過深度開掘——不要試圖尋找什么新聞,而要努力使新聞變得重要起來——變成‘解惑性’的深度報道?!彼麖娬{的深度報道,是主題的深度和立意的深刻。主題“站得高了”,立意“看得遠了”,高屋建瓴,報道自然上升到“深”之高度。
社會影響的深遠。深度報道之“深”除了具備深入的內容、深刻的立意之外,能夠產生深遠的社會影響和積極的社會意義更是深度報道的最終歸宿,只有這樣,才稱得上成功。當代著名揭黑記者王克勤曾說過:“記者的職責就在于深刻地關注、忠實地記錄正在發生的歷史;解釋歷史進程中的瓶頸因素;反映制度、政策弊端,以新聞的力量建設公平、文明、進步的民主社會?!被谶@種新聞理念,他于2002年刊登在《中國經濟時報》上的《揭開北京出租車業壟斷黑幕》,以深度、廣度、力度披露了北京出租車行業的壟斷情況,“富了老板,虧了國家,苦了司機,坑了百姓”[2]59是對這種出租車管理體制弊端的深刻反映。這篇報道曾引起了朱镕基、溫家寶的高度重視,并提出了改革的要求。
思想的深度和理論的力度。思想深度和理論力度是建立在記者的采訪報道能力、觀察思考能力、策劃能力以及新聞理論功底基礎之上的。強烈的現實針對性,立體綜合式的報道方式,思維的宏觀性和雙向性,有利于提高深度報道的思想深度和理論力度。在這方面,具有前瞻性和引領性氣質的《南方周末》做得較成功。每一期《南方周末》都會有比較優秀的深度報道出爐,這倚仗的不僅僅是其“在這里,讀懂中國”、“一張報紙,一個靈魂”的思想高度,與記者所掌握的扎實的理論基礎、嫻熟的采寫和報道技巧也是密不可分的。
而一篇深度報道,如果失去了其思想深度和理論力度,所謂的“深度”便會顯得膚淺,從而走向“偽深度”。偽深度報道也往往是在深度報道思想深度和理論力度不足和缺失時乘虛而入的。
(三)如何改變偽深度報道的狀況?
偽深度報道的出現主要與記者的個人素質相關,其不科學的采訪態度,不健康的采訪習慣,不嚴謹的報道方式,不厚實的理論功底,多是造成偽深度報道橫流的原因?;谶@些因素,當前解決報紙偽深度報道問題的根本之處在于:加大深入調查的力度,提升理論功底的厚度。
深入調查,才能占有精彩的核心材料,才有說服力。首先,“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新聞講究的就是“用事實說話”,第一手資料通常都是從實地調查中得來的。深入實地的調查,更有依據性和說服力,因而才能最大限度地受到讀者的信任。其次,深入調查之后,能夠挖掘到平常人所發現不了的東西,即核心材料,這樣就可以在新聞的采集方面占據優勢。
深入調查,方能提煉出最有針對性的思想觀點,才能有思想的高度。通過深入調查得到的資料,能深化報道的主題。更貼近事實和實際的信息,有益于洞察到更深入的矛盾,找到更有針對性的問題,從而制訂出與其匹配的解決方案。
有了厚實的理論基礎,寫深度報道才有穿透力。理論是實踐的基礎,有了厚實的理論支撐,報道寫起來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有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對主題的報道才會切中肯綮,更有力度和影響力。否則,深度報道就是鏡中花、水中月,像無根的浮萍,沒有根底。
有了深入調查的力度和理論功底厚度的強化,偽深度報道當會淡出視野,才能讓真正的深度報道在新聞舞臺上大顯身手。(蔣艷為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生,范以錦為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教授)
參考文獻:
[1]劉勇.深度報道采訪與寫作[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6.
[2]劉海貴.深度報道探勝:黨報——主流媒體發展之路[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