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俗話說:“題好文一半。”新聞標題被稱作新聞的眼睛,一篇新聞報道最先映入讀者眼簾的是標題,好的標題可以在一瞬間吸引讀者視線,可以鮮明地表達新聞的主題,增強新聞的可讀性,強化新聞的表達效果,從而讓人產生“急欲一讀”的強烈愿望。 翻譯界常說“翻譯文章要做到信達雅”,借用“信達雅”來說明新聞標題的要求也是比較貼切的:信即真實準確,達即通順明了,雅即優雅有文采。翻譯作品要“信達雅”,做新聞標題也要“信達雅”。 信——真實,準確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新聞標題作為新聞傳神達意的工具,作為新聞的濃縮、結晶、精髓,更應該真實。新聞標題的真實性首先來自對新聞事實的準確把握。好的新聞標題必須忠實于新聞事實,準確傳達新聞事件的真實信息,這是對新聞標題的最基本要求。任何脫離新聞事實本身而胡編亂造的標題,或對新聞事實概括不準確的標題,都可能導致讀者對新聞事實理解的偏差,影響甚至損害新聞的傳播效果。 2009年5月2日,山東慶云縣發生鞭炮廠爆炸事件。我們看看一些媒體的新聞標題: 《北京晚報》:《山東鞭炮爆炸死傷15人》 《京華時報》:《山東慶云鞭炮爆炸13人死亡》 《甘肅日報》:《山東慶云發生鞭炮爆炸事故》 新華網:《山東慶云非法加工鞭炮點爆炸》 網易新聞:《山東鞭炮加工廠爆炸13死2傷》 有生活常識的人都知道,放鞭炮,即點火讓鞭炮爆炸。正常的鞭炮爆炸通常不會傷人。生產鞭炮的工廠發生爆炸,通常不是成品鞭炮的爆炸,而是加工過程中各種鞭炮燃料遇到火星或高溫,引發連鎖爆炸。因而,將“鞭炮爆炸”和鞭炮加工廠爆炸混為一談,存在明顯的關于事實的敘述誤差。后面兩個標題“加工鞭炮點爆炸”、“鞭炮加工廠爆炸”的描述是準確的,而前面三個標題,概括這個事件不夠準確。 還有一個標題:《阿根廷人不懼巴西》(1999年7月8日××電訊)。這則標題給人的印象是阿根廷足球隊在場上勇猛善戰,不畏巴西強隊。可是,新聞報道的是美洲杯小組賽,阿根廷隊若贏得烏拉圭的比賽才會在下一輪比賽中可能與巴西隊交鋒,標題說“阿根廷人不懼巴西”,這個論斷在新聞中并無根據,這樣寫就不妥,與新聞事實不相符。 上述這種題不對文的情況經常出現。出現這類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或因編輯人員粗枝大葉、浮夸作風,或因知識貧乏、省略不當,或因單純追求生動等。需要指出的是,與事實不符的標題,或對事實概括不準確的標題,不管怎樣的生動和花里胡哨,都不會是一個合格的標題,更稱不上是好標題。 那么,如何確保制作的新聞標題真實、準確呢?當然要先認真通讀原稿,自己完全看懂了再擬標題。標題的用詞原則上只能出自稿件,不宜自己另外選擇用詞。另外,如果原稿存在敘述不清的問題,編輯要及時向記者或者有關部門和當事人求證、核實,不可妄加揣猜、率意而為。當然,要制作一個恰如其分的標題,還應注意用詞要講求分寸、合乎邏輯、符合政策、尊重科學,還要正確引用名人名言、成語、典故,并防止有字詞和語法等錯誤。 達——通順,簡潔,明了 “看書看皮,看報看題。”特別是在信息時代,人們的工作、生活節奏加快,對信息的選擇、接收也越來越快餐化,新聞進入了“讀題時代”。在這樣的背景下,簡潔明了、通俗易懂的標題,醒目、易記、易傳,能使讀者一目了然,只看標題便能從某一方面,甚至是很重要的方面對這條新聞有所了解,在很短的時間里掌握更多的信息。因此,一個好的標題,必須是新聞中最重要最有價值事實的濃縮和概括,而且要簡潔明了,一語破的,通俗易懂,句式不宜過繁,字數不宜過多。如《專員田間考縣長》(1990年2月21日《經濟日報》)、《波黑:常談停火屢見硝煙》(1993年2月1日《中國青年報》)、《農民鎮了洋專家》(1997年12月16日《北京青年報》)等。為此,在制作標題時,就要學會用最短的一句話把新聞的精華標出來,切中要害,清楚明白。同時,在語法邏輯、遣詞造句、語言表達上要準確無誤,使人看后不能做第二種解釋,不引起笑話或歧意。 毛澤東同志很講究標題的簡潔明快,值得我們新聞工作者學習和借鑒。逄先知在《毛澤東和他的秘書田家英》一書中回憶說:1955年,毛澤東在編《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一書時,“對書中大部分材料重新擬定了題目”,把一些原來“冗長、累贅,人看了頭痛的標題”,改得簡練而醒目。如有一篇材料原題為《天津市東郊區詹莊子鄉民主、民強農業生產合作社如何發動婦女參加田間管理》,共33個字,毛澤東揮筆改為《婦女走上了勞動戰線》,只用了9個字,簡單明了,又抓住了主題。又如,另一篇材料原題為《大泉山怎樣由荒涼的土山成為綠樹成蔭、花果滿山?》,毛澤東改為《看!大泉山變了樣》,改得簡潔凝練、一目了然,一下子抓住了讀者。 現實中經常可見一些標題啰唆、冗長,拖泥帶水,抓不住要點,甚至引起歧意。如有篇消息的標題為《我國政府今起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中國政府代表團出席交接儀式并在主席臺上就座》,主題中的“政府”二字和副題中的“并在主席臺上就座”就是多余的。 雅——優雅有文采 新聞標題不僅要真實準確、簡潔明了,還要有一定文采,做到形象生動、新穎別致,讓讀者在獲取知識和信息的同時,又能享受到語言藝術的無窮魅力。那么,如何讓標題更有文采和美感呢?概括來說,主要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是讓標題具有音韻美,讀起來朗朗上口,聽起來悅耳動人,節奏感強。如《共圓足球夢,同唱一首歌》(2001年10月24日《楚天都市報》)這則標題,“仄平平平仄”對“平仄仄仄平”,前后平仄相協,節奏鮮明,抑揚有致,音樂感很強。 二是錘煉字詞,做到字斟句酌,讓樸素的字詞煥發出奪目的光彩,使之在標題中擲地有聲、熠熠生輝。這其中包括活用動詞,精選色彩詞,善用數字及巧用成語、歇后語和俗語等。如《讓措施從墻上“走”下來》(1981年5月1日《遼寧日報》)、《“九星會聚”已散地球安然無恙——世界各地探測結果再次否定有關引起地球災變的預言》(1982年3月13日《新華日報》),《張飛賣秤砣人硬貨更硬》(1982年8月29日《大連日報》),等等。 三是借用古文、古詩詞、流行歌曲、名人名言等,豐富標題的文化底蘊,使標題文采斐然。如《低保,像霧像雨又像風》(2001年9月3日《燕趙都市報》)、《我很丑,但不妨礙做總統》(2004年12月31日《美報》),《問泉哪得清如許,唯有錢塘活水來——今日西湖一天可得活水十萬噸》(1981年5月9日《光明日報》)等等。 四是巧用比喻、比擬、回環等修辭格,充分彰顯標題的濃重文采。如《喜聞領導“跑龍套”》(1994年9月3日《河北日報》)、《艾菲爾鐵塔“減肥”》(1983年8月13日《文匯報》)、《回頭“浪子”又教“浪子回頭”》(1984年3月9日《冶金報》),等等。 但值得注意的是,標題講究文采必須以真實準確、簡潔明了為前提,不能因辭害意、為文采而文采,不能為文采而忽視真實性、準確性和為文采而濫用詩詞、典故,以致晦澀難懂,損害標題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新聞標題選評》編寫組.新聞標題選評[M].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1986. [2]陳力丹,袁媛.新聞標題應當準確概括消息內容[J].新聞實踐,2009(6). [3]王化容.標題ABC[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1. (作者單位:周口日報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