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隨著出版業專業化水平的提高、編輯的策劃和加工職能的分離,策劃編輯逐漸從文字編輯中分離出來。1992年末,上海的一些出版社率先提出了策劃編輯的概念;翌年2月,上海人民出版社的“策劃編輯”崗位正式設立,隨后,上海的少年兒童出版社也設置了策劃部,并配備了策劃編輯。但到了1996年前后,由于分工不明確、配套的改革措施不到位等種種原因,策劃編輯制在試運行階段出現了一些問題,甚至導致管理混亂,在出版界產生了很大的爭議。人民衛生出版社在總結以往失敗教訓的基礎上,于2006年再次推出策劃編輯制,將策劃編輯和文字編輯分離,改革并創新編輯工作模式,以策劃編輯為中心,建立了新的策劃編輯體制。人民衛生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胡國臣老師認為,實行策劃編輯制的編輯工作模式是國內出版業今后擴張和發展的大勢所趨,它必將在幫助出版社提高專業化出版水平、提升出版社整體實力、接軌國際出版業等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1]。業界人士認為策劃編輯的重要職責就是要不斷給讀者、給出版社提供有價值的精神文化產品。目前國內許多出版界同仁對策劃編輯的策劃能力、素質培養以及工作方法、建議避免的工作誤區等做了比較詳細的論述。筆者結合多年來的工作經驗,認為策劃編輯的新聞敏感意識和情報分析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優秀策劃編輯必備的條件。 策劃編輯新聞敏感意識的培養 所謂新聞敏感意識,一般情況下是指新聞工作者識別新近發生的事件是否具有新聞報道價值的能力。針對具有新聞報道價值的事件,別人看不出其價值所在,而你卻一眼便能識別這是有價值的新聞,這就是新聞敏感意識,它是一名優秀新聞工作者的必備條件。[2]談及新聞敏感意識,人們往往會不由自主地將其和做新聞采訪的記者聯系起來,似乎只有新聞記者才需要培養對新聞的敏感性,其實不然,策劃編輯具不具備新聞敏感、新聞敏感性強不強和新聞記者同樣重要,甚至在有些時候還超過了新聞記者。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的李建新老師[3]于2005年提出了科技期刊編輯要有新聞意識的觀點,筆者對此非常贊同,并認為同為從事出版工作的出版社的策劃編輯為了策劃能引領市場的圖書,也必須具備較強的新聞敏感意識。 新聞敏感意識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一項長期的、艱苦的磨煉過程。首先要求策劃編輯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政治敏感意識,且在很大程度上新聞敏感取決于政治敏感,因此就要求綜合性出版社的策劃編輯要具備政治家的眼光,對國際、國內的政治、經濟、文化乃至軍事形勢有宏觀上的了解,對社會上各行業、各系統的具體微觀情況也要心中有數。其次是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實踐經驗和科學的思維方式以及強烈的工作責任心,在占有更多實際材料的基礎上,對周圍事物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思考,使思維朝著前向、逆向、縱向、橫向多方面流動,從而總結出事物發展的原因和規律,構成對事物的立體式的、新穎的和獨特的認識,從他人認為不是問題的地方發現問題的閃光點,從別人不留意之處發現有價值的選題[2]。具體而言可從以下兩方面入手[4]: 強化自身專業水平,做內行中的里手、外行中的專家。目前,圖書市場的出版節奏越來越快,所出版的圖書數量越來越多,但高質量的圖書卻鳳毛麟角,這與策劃編輯的專業知識缺乏、把握市場不夠、職業新聞敏感性不足有很大的關系。專業知識不夠,對本專業領域內的新動態、新方向或遠期可能出現的研究熱點沒有職業敏感性和預見性,不能站在學科發展的戰略高度進行有意義的選題。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新聞敏感性是對事物的一種下意識反應,是本身潛意識中的一種“直覺”,這種“直覺”只有與豐富的知識以及在長期工作實踐中積累起來的經驗相結合,才能碰撞出新聞敏感的“火花”。自身專業知識積累貧乏的策劃編輯,就算是外界信息的刺激再強烈,因為其思維空間的狹隘,聯想的匱乏,也不可能產生創新思維,提出有價值的策劃。 深入一線,與廣大讀者、作者和專家交朋友,把握市場、創造市場。海爾集團行政總裁張瑞敏曾經說過:市場永遠在變,如果只是適應市場,你可能永遠落在市場后面,而要想走在市場前面,對市場起導向作用,就應該去努力創造市場、創造用戶。如果把市場比做一個蛋糕,我們不必過分地在現有市場中搶份額,而是去創造另外一個市場,另做一個蛋糕,那么這個市場便是你獨有的了。同樣,出版社要想發展,策劃編輯就要去“創造市場、創造用戶”,爭做伊索寓言中喝上游水的“狼”。 目前,圖書市場的競爭如火如荼,一本圖書從選題的策劃到出版都要以讀者的需求為主去適應市場,讀者是文化知識的消費者,策劃編輯的工作目的就是滿足廣大讀者的需要。要想達到預期的目的,就要深入市場的一線。國外出版業者認為,一項成功的創意選題首先應當來自詳盡的市場分析,對圖書市場進行細分,考慮所策劃選題的讀者定位,知曉讀者的現實需要和潛在需要;另外還要站在讀者的角度考慮所策劃的圖書讀者是否能夠看得懂、用得上、買得起,滿足了這幾個條件,就為占領市場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在此基礎上,策劃編輯還要把握好黨和國家的出版方針、政策,了解國內外圖書市場的發展趨勢,盡可能多地了解和分析出版專業分工相同或相近、經濟實力相當、經營水平相似的具有競爭關系的其他出版社有關此類圖書的出版信息,或者預測他們的出版計劃和遠景規劃。只有了解了對手的最新動態,知道競爭者的想法和行為,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另外,策劃編輯所策劃的選題應該符合本出版社的出書方向,與本出版社的出書品種、選題的總體規劃思路相一致,找準自己的強項,充分體現本社在出書范圍方面的優勢,出版別人很難或無法替代的圖書精品,創造屬于自己獨有的市場。 記者練就的新聞敏感性絕非憑空獲得,而是養之有素的,歸納起來有“三多”和“三勤”,即“多看、多聽、多問”及“眼勤、腿勤、嘴勤”[5],筆者認為,當好一名優秀的策劃編輯亦應該具備這些條件,只有這樣才能培養自己在選題策劃中獨特的新聞敏感性,多出書,出好書。 策劃編輯情報意識及分析能力的培養 情報意識通俗地講就是意識情報的能力,它是指從眾多紛雜的信息源中收集、鑒別知識的性質及其價值的一種專業素質,主要體現為對相關知識的敏感力、洞察力以及對知識的分析、判斷能力。情報意識處于圖書策劃工作的核心位置,它在工作中表現為策劃編輯的能力,在非工作時表現為策劃編輯的素質[6]。策劃編輯必須在日常工作中努力培養自己的情報意識,掌握相關的情報專業知識,在工作中不斷積累、收集分析情報的經驗,才能策劃出優秀的學術著作。 隨著出版體制改革進程的加快、圖書市場化運作的程度逐漸提高,出版社的市場競爭已越來越趨向于圖書選題策劃的競爭和較量。編輯策劃是指出版單位的編輯在一定理念的指導下,充分利用各方面的信息,對選題做出選擇和決策的過程。如果說信息的獲取是策劃編輯工作的起點,那么其后續工作如對科技發展信息、圖書市場信息、讀者需求信息、作者研究信息等諸多信息的優化、加工及分析等則是策劃編輯付出的一種再創造性活動。策劃編輯的信息情報意識不強或分析把握信息情報的能力欠缺,就不能獲取價值較高的選題。 獲取信息的渠道有許多種,如可以通過廣播、各種文件資料、報紙、電視、期刊以及網絡等媒體獲取國家大政方針政策方面的信息;通過各類相關行業的新聞報道、調查分析報告、問卷調查等途徑獲取有價值的專業信息;還可通過參加各種專業的學術會議與專家、學者的交流獲取信息等,這樣,通過信息的交流和分享,可以迸發出選題的靈感。 比爾·蓋茨曾說過:“你怎樣搜集、管理和使用信息將決定你的輸贏。”所以,僅僅是占有信息是遠遠不夠的,在社會資源逐步共享、信息獲取方式日漸趨同的今天,圖書選題的競爭也同社會競爭一樣日益激烈。策劃編輯應該充分運用自己的情報信息分析能力對選題進行綜合、歸納、評價,把握本社圖書選題的品牌和范圍,鑒別各類出版信息的真偽及其價值,調查選題是否符合讀者與市場的需求,抓住機遇,果斷做出選題的取舍和優化。 總之,選題策劃是出版活動的開始,是圖書出版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好的選題策劃是圖書產生良好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前提和保證,有了優秀的選題,就占有了市場的主動權。“轉企”改制后的大學出版社已經成為經營型企業單位,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其生存和發展將面臨諸多壓力。對于“轉企”改制后的大學出版社來說,策劃編輯就像是發動機,是整個出版社的動力來源,大學出版企業只有培養更多的優秀策劃編輯,策劃更多成功的、能產生品牌效應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的選題,增強所出圖書的核心競爭力,才能在風起云涌的市場競爭中獲得一席之地,為其更好地發展壯大奠定強有力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金蘭.策劃編輯制在我國的發展研究[J].泰山學院學報,2010(2). [2]王熙珩.增強記者的新聞敏感[J].新聞愛好者,2010(10下半月):130-131. [3]李建新.科技期刊編輯要有新聞意識[J].編輯學報,2005,17(1):46. [4]張可丹.行業記者的職業素養和新聞敏感[J].新聞愛好者,2009(12下半月):80. [5]劉榮亞.創新采編機制 加強新聞策劃[J].新聞愛好者,2010(7上半月):47. [6]馮智勇,王松俊.情報意識與科技圖書選題策劃[J].科技與出版,2011(4):40-41. (作者為鄭州大學出版社總編室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