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今年10月,黨的十八大即將在京召開。這既是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也是國際輿論的重要議程之一。歷史告訴我們,黨和國家每逢大事、要事,改革發展每逢關鍵時期,國內外各種勢力總會嘔啞嘲哳,使我面臨的國際輿論環境變得更為復雜、多變。
縱觀今年以來的國際輿情,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經濟、政治、文化、外交、軍事等傳統議題相互交織、層層疊加的趨勢更為突出,國內輿論與國際輿論的勾連共振更為明顯。國際輿論對十八大前后中國政治動向、政策取向、人事變動等動態信息的分析和臆測漸多,對我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期待和壓力漸強。
可以預見,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國際輿論仍將繼續圍繞中國經濟、政治、文化、外交、軍事五個著眼點,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和成就這條主線,密切關注中國、報道中國、解讀中國、呈現中國。除上述宏觀角度的五個主要著眼點之外,國際輿論也不會忽略涉疆、涉藏、人權、宗教、互聯網管理、兩岸關系等傳統熱點問題,并繼續在上述問題上不斷對我發難。
作為對外宣傳的重要節點,十八大的對外宣傳應緊扣國際輿論的熱點、焦點、疑點,妥善回應國際輿論關切,做好議程設置、輿論引導和輿論應對。這有助于展示黨的執政地位、執政理念、執政成就,塑造黨民主進步、開明開放、改革創新的國際形象,從而為十八大的順利召開營造良好的國內國際輿論環境,也必將在黨的對外宣傳事業史上寫下繼往開來、踵事增華的新篇章。
——國際輿論對我經濟走勢較為樂觀,期待我對世界經濟起到更多拉動作用。國際輿論對今年中國經濟基本持謹慎樂觀態度,認為經濟增長雖然放緩,但不足以說明出現“硬著陸”,新一屆政府將面臨提振經濟的壓力,其表現值得期待。中國作為第二大經濟體,仍可能成為全球經濟的亮點,并繼續拉動世界經濟。中國式的經濟發展模式被視為“國家資本主義”的最新代表,并被認為在全球經濟危機中表現優于“市場資本主義”。值得注意的是,對我經濟發展模式不可持續性的反思,及對我能否繼續保持高增長態勢的質疑一直存在。在具體的經貿關系上,美歐等國家和地區仍可能在人民幣匯率、市場準入、稀土政策等問題上對華施壓。我應以生動的事實、鮮明的數字、具體的實例全面反映我加快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擴大國內需求,加強自主創新和節能減排,深化改革開放,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態勢。特別要組織好經濟形勢和宏觀經濟政策的對外報道,闡述我統籌處理速度、結構、物價三者關系,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強調調控的針對性、靈活性、前瞻性,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有效防范經濟運行中的潛在風險,從而增強國際社會對中國經濟發展的信心。對于國際輿論渲染的城鄉矛盾、區域矛盾、經濟與社會矛盾、人與自然矛盾、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矛盾等客觀問題,要不漠視、不回避、不失語,既坦率承認中國經濟離“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還有很大距離,又坦然承認任何一屆政府都不可能解決中國經濟的所有問題——從而坦蕩地揭示“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發展中國”的樸素真理。
——國際輿論對我內政空前關注,強調我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在我地方主要負責同志職務調整、小平同志南巡講話20 周年、廣東烏坎選舉等內政議題上,國際輿論不僅強調我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而且呼吁我邁出實質性改革步伐。這其中不乏施壓、質疑、指責之聲,我在政治體制改革上面臨的期待和壓力日增。我應辯證、理性、建設性地看待國際輿論對我政治體制改革的關注,努力化解國際輿論對我所謂“一黨制”、“集權制”、“獨裁專制”、“政治體制改革滯后”的妄議、誤解和“妖魔化”言論。全面深入地介紹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努力。積極介紹我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以及完善中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推進依法行政、公正廉潔執法,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努力。
——國際輿論熱議我提出文化軟實力發展戰略,認為我距離軟實力強國尚有差距。國際輿論認為,隨著十七屆六中全會的召開,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打破西方壟斷已久的國際話語權,已成為事關中國國家利益的戰略任務。“漢語熱”、“孔子學院熱”、“中國文化熱”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中華文化在海外的影響,但中國目前仍不是軟實力強國。也有媒體擔心,中國已與西方社會“分庭抗禮”、構成了“文化和價值威脅”。近日,國際輿論密切關注美國務院對孔子學院突然發難,后又澄清孔子學院符合相關規定的消息,認為中美在軟實力方面的沖突已經由暗到明。要向世界說明,我國政府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發展戰略,其要義是對內增強民族凝聚力,對外維護世界文明多樣性。要繼續對外宣傳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新舉措、新成果。向國際社會更多更好地展示科學的執政黨文化、優秀的民族國家文化和健康的大眾文化。在國內文化方面,突出介紹我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產業融合發展、加強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實施文化惠民工程等舉措成效。在國際文化交流方面,大力宣傳我堅持多層次、寬領域對外文化交流格局,開展豐富多彩的對外文化交流活動。積極展示我尊重文化多元性和多樣性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以及奉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文化包容精神。
——國際輿論對我外交持續施壓,品評我與大國關系走向,關注我在國際熱點問題上的角色及與周邊國家爭端。外交方面,中美、中英、中法、中日、中俄等大國關系,和我在伊朗、敘利亞、朝鮮等國際熱點問題上的立場和態度備受國際社會關注。我在南海問題上與越南、菲律賓的領土爭端,以及背后的“美國因素”也是國際輿論深入解讀的外交議程。在輿論壓力之下,更應多渠道、多形式、多角度地宣傳我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和諧世界及與各國發展友好關系的政策主張。不僅積極報道我與美、歐、俄、日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增進互信、拓展合作,妥善處理分歧,推進雙方關系穩步發展,也要重點報道我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周邊外交方針,介紹中國發展為周邊國家帶來的利益。報道我進一步鞏固與發展中國家傳統友誼,增進政治互信,不斷將發展中國家的團結合作推向更高水平。在朝核、伊核等熱點問題上,多報道我勸和促談,為維護地區形勢穩定發揮的建設性作用,展示我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和務實靈活的外交手段。在南海問題、朝鮮半島局勢等敏感問題上,充分報道和宣傳國際上于我有利的聲音。
——國際輿論妄測我軍事現代化進程,“中國軍事威脅”沉渣泛起。“中國在軍事戰略方面缺乏透明度”、“中國軍費擴張”等一直是西方媒體的主要論調。今年以來,渲染中國海軍威脅,妄稱“中國不斷增強西太平洋的投射能力威脅到美軍在西太平洋的靈活性”成為西方媒體的主要議題。美、日、印等國有關軍事和安全的官方報告更將所謂“中國軍事威脅”炒作得無以復加。美國還將網絡攻擊源指向中國,并貼上政府化、軍事化、民用化的標簽。“中國軍事威脅論”來勢洶洶,對我和平、和諧的國家形象造成了嚴重損害。應大力宣傳我奉行防御性國防政策,為維護世界和平和地區穩定做出的積極貢獻,以確鑿的事實、真實的數據、鮮活的例證,駁斥別有用心的捏造和指責,維護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與世界各國一道構建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國際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