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2011年4月,人民網研究院成立,機構致力于對數字化傳播規律、社會輿論形成規律、媒體經濟發展規律的研究,強調從宏觀角度研究網絡媒體的發展。時隔一年,2012 年3 月,新華網新媒體實驗室揭牌,成為繼人民網之后在網站內部設置研究機構的又一案例,對于國內新聞網站的發展有一定的啟示。
其實,早在2002 年,千龍網就已設置研究院,但至今恐怕已逐漸被業界淡忘。作為新媒體的智囊機構,研究院設立的目的和初衷究竟有哪些,在十年前的互聯網環境下,千龍研究院具有很多類似于微軟、Google 等國外企業的研究機構的發展理念,有很多值得借鑒和深思的做法。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怎么認識和駕馭好互聯網的內在規律是當事者必須思考的問題。互聯網從Web1.0 到Web2.0 的發展,也從根本上決定了要淘汰以往以傳統媒體運作方式存在的那些市場主體。因此,目前互聯網企業特別是新聞網站的研究機構扮演的或許是“探路者”角色,它要試圖回答涉及企業發展的短期、中期甚至是長期的問題,為其指明方向和出路。
作為新聞網站的領航者,人民網和新華網已經在悄然之間發生很多變化,研究機構的設置便是一個信號。而記者在采訪中也發現,專門剝離出的研究機構其實是企業發展壯大后的衍生體,它符合一貫以來的市場規律。作為市場主體,新聞網站除了是傳統意義上的網絡媒體,它更是借助互聯網搭建的平臺,技術是引擎,市場和用戶以及服務理念是其傳動系統。
“千龍模式”與千龍研究院
“當初千龍網是作為各地新聞網站的一種模式出現,因此叫‘千龍模式’,也就是整合當地新聞媒體的資源,集中力量辦一個網站。”千龍研究院院長、千龍網前總裁周科進對本刊記者這樣解釋“千龍模式”的由來。由于某些原因我們的采訪地點選在了新浪的所在地——中關村聯想大廈,而話題卻是十年前的一段關于新聞網站研究機構青澀起步和大膽嘗試的經歷。
回顧我國互聯網發展的短短十幾年歷史,十年前作為北京門戶的千龍網曾經有過短暫的輝煌。而作為網絡媒體的企業研究院,千龍研究院更是國內第一家,成立那年是2002 年。提到千龍研究院,周科進回憶起當年很多值得稱道的做法和嘗試,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口中的一人、一物、一刊。
一人,就是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阿里研究中心主任梁春曉。“當初梁春曉是千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主要從事發展方向研究。”周科進回憶起這位如今在互聯網圈子特別是電子商務領域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時這樣描述,他感嘆“那時同行愿意傾聽千龍研究院的聲音,那個場面是非常火爆的”。而梁春曉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也說,當初的千龍網“具體做法上有不錯的嘗試,有專門機構研究戰略、研究商業模式、研究網站的產品,但體制和模式有所不足。”
人才是企業發展的核心,作為國內最早致力于互聯網企業發展問題研究的千龍研究院曾經吸納到很多國內優秀的研究人才,某種程度上說,新聞網站并未完全輸在起跑線上。當記者走進梁春曉現在的辦公室時,已經很難想象當年在千龍研究院的他是何種狀態,兩種疏離的環境和機制下的同一個人讓人遐想。他的辦公室位于北京東南四環的一幢寫字樓里,空間不大,但很整潔,已經很難在明顯處找到紙質印刷讀物,用梁春曉自己的話說,“現在已經很少讀紙質的東西了,有了電腦和手機就足夠。”他眉宇間所透露的氣場已和多年前學者的風范不同,有了商人和學者兩者之間的融合。
一物,即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龍訊內容發布系統。采訪中,周科進很自豪地對記者說,“龍訊是研究院比較掙錢的”。千龍研究院當年被賦予很大的職能,“技術中心都放在研究院,互聯網是技術拉動型的產業,不是簡單的修修補補。”周科進這樣說道。2002 年1 月1 日,千龍網龍訊1.5 模板正式投入使用。龍訊內容發布系統作為千龍網自主研發的產品曾經賣給其他網站使用,它是根據新聞網站自身特點而量身打造的,如今看來,雖然因為后來維護更新的問題出現短板,但很多理念還是超前的。當初為什么不買現成的發布系統?周科進對此很堅定地回答,“需求不一樣”。例如,龍訊內容發布系統具有內容三級審批功能。“商業公司做的發布系統一切為了便捷,缺點在于不利于管控,這正是新聞網站特別強調的。”周科進講到,新聞網站很多時候強調稿子的篩選和審批,而商業網站的發布系統是不提供這些功能的。千龍網的原創稿件很需要發布系統的內容三級審批功能,龍訊內容發布系統在當時已體現出分類和權限等理念,如今一些商業網站發布系統也因需要增加了審批等功能,用周科進的話說這是“殊途同歸”。
一刊,即《中國網絡媒體動態》,這是一份由千龍研究院主辦的關于互聯網發展動態的刊物。
“2004 年1 月,布魯塞爾歐盟總部,全球八大下一代互聯網同時宣布開通服務儀式正在舉行。當開幕式上藍色的地球旋轉到中國時,聚光燈下走出了CERNET 網絡中心主任吳建平教授。作為中國下一代互聯網的代表,吳建平教授驕傲地宣布,我國將建設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純IPv6 互聯網。”這是摘選自八年前由千龍研究院所做的《中國網絡媒體動態》(2005 年1 月3 日)一期中的內容。
八年后,在今年6 月6 日,IPv6 在全球范圍內正式啟動,預示著歷經多年研究、試驗、普及等準備階段的IPv6 步入了實施運作的新階段。如今回看2005 年1 月3 日出版的這期《中國網絡媒體動態》,在同一期的十余個欄目之中有多處從不同角度涉及IPv6 最新進展的內容。這是千龍研究院立足企業而又超脫企業的體現,它是將整個視角延伸到更遠處,由此加強與業界和學界的進一步交流,在無形之中為企業發展提供潛在的動能。周科進對本刊記者介紹,當時千龍網已成為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等國內多家新聞院校的實踐基地,為合作院校的學生提供實習機會,同時也為院校教師提供《中國網絡媒體動態》以及開展其他合作交流。
互聯網企業到了哪個節點
在國內互聯網發展短短十幾年中,已經歷了傳統門戶、搜索引擎、社交媒體三個階段,互聯網這一由技術驅動的產業每天都在發生變化,“互聯網上就算每天只差一點點,積累下來差得就大了。”梁春曉這樣形容。
事實上,在這十幾年中,商業網站始終在引領著新媒體的傳播方式和創新形式,新聞網站沒有從根本上扭轉被動的局面,處于追趕的位置。因此,我們有必要認真的思考一下:互聯網的內在規律究竟是什么?網站是否等同于互聯網企業?新聞網站是否真正脫離了原有的傳統媒體運作模式?互聯網企業的用戶和市場觀念意味著什么?
2012 年1 月,人民網發布的招股書中這樣界定自己,“本公司是我國領先的以新聞為核心的綜合信息服務運營商,擁有獨立采編權的中央重點新聞網站。作為互聯網新聞信息平臺綜合運營商,所處行業為互聯網信息服務業。”在此,我們可以清晰地抓取到兩個關鍵詞,即綜合信息服務運營商和重點新聞網站,這兩個關鍵詞指明了人民網對于自身更加全面的界定,也寓意著它既要作為市場主體參與競爭贏得生存空間,同時也要完成好新聞宣傳的媒體使命。可以說,人民網的生存方式某種程度上對其他新聞網站是一種參照。
“互聯網發展太快了,今天的弄潮兒明天可能被超越,新技術、新應用不斷出現。報紙有幾百年的發展歷史,其技術總的來講變化不大,從黑白到彩印,從熱時代到冷時代,主要的變化不多。但互聯網從誕生至今,時間不長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人民網副總裁、人民網研究院院長官建文感言,“有哪個網站還仍然按照十年前的辦法來辦網站?但黑白報紙現在一樣可以賣。”
互聯網由Web1.0 時代過渡到Web2.0 時代,互動、分享成為主流。目前,Web1.0 和Web2.0 的內容交叉共存,Web2.0 的核心是什么?官建文的回答是,“最主要的是分享,其次是用戶,即用戶既是信息發布者也是信息消息者。Web2.0 是無中心和多中心,信息、思想的充分分享、共享是互聯網高度發達之后才實現的。未來很可能比現在規模更大,除了手機,可能到處都將是屏幕,都是信息發布的端口和窗口。”因此,Web2.0 的核心就是采集和發布的端口分布得更多,分享的方式和渠道更加廣泛,有了更充分的信息分享條件和權利。
“網絡媒體,尤其是新聞網站總體上還處于傳統的網絡媒體階段,屬于Web1.0 形態,是互聯網應用比較初級和早期的形式,其傳播模式和商業模式基本沒有脫離傳統的大眾媒體模式,如比較集中的采訪編輯機構,本質上和廣播、電視、報紙沒有什么區別。”梁春曉講到,在Web2.0 方面,商業網站的嘗試比較好,“新聞網站在這些方面的創新是不夠的,不能把互聯網最本質、最具優勢的屬性發揮出來,就不能把它做好。”
既然有越來越多的新聞網站要面向市場和作為信息服務運營商參與競爭,那么就要確立市場觀念、用戶觀念,強調服務性,需要更寬泛地理解互聯網的本質和前沿問題。當下,這或許是新聞網站設立研究機構的應有之義。“商業網站是面向市場的,為受眾服務,服務不好一天都活不下去。”梁春曉如是說。
提及千龍研究院,梁春曉說,“新聞網站也有創新,包括千龍網是最早辦研究院的,是有戰略眼光的,但動力的源頭有所不同,驅動力也有所不同。商業網站的驅動力來自于市場,剎車也來自于市場,產品和服務不好,市場會用腳投票。”過去在傳統媒體時代,人們更多的說法是“內容為王”,而今新技術驅動下的互聯網領域,大家更強調的是“渠道為王”、“技術為王”、“平臺為王”。
“微傳播的優勢是快,采集快、轉發快,能很快地形成一個傳播的鏈條和覆蓋的面,這是其他傳播方式沒法比較的。”但在承載思想、承載理論、承載深度方面,微傳播卻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在即將到來的大數據時代,如何找到需要的信息是現在面臨的一個大問題。官建文的回答是,“通過技術找到。”他認為,今后的搜索引擎是智能的、更精準的,是有記憶的,甚至信息推送功能會變得很強大,網站會把你需要的、感興趣的信息推送給你。
商業網站和新聞網站的一個很大的不同在于,前者早已意識到要將互聯網作為平臺去運營,而后者則在很多年里一直把互聯網作為媒體來經營。平臺和媒體是兩個不同的層級,前者很開放,后者卻狹隘,因此忽視了互聯網的很多本質屬性。“兩類網站不可比,不能把互聯網的本質屬性展現出來就不能說是在做互聯網。千龍網在新聞網站中最早做博客,大概是2003 年吧,但是沒有做起來,主要是擔心模式的風險。商業網站的一切靠市場,鼓勵大家去嘗試、去創新、去冒險,沒有失敗的嘗試是成問題的。”梁春曉如此說。
下一站的“探路者”
2002 年,千龍網最早在國內設立了互聯網企業的研究院,時隔十年,作為重點新聞網站的人民網和新華網先后成立內部研究機構,這或許是一個積極的信號,代表了互聯網領域里一個重要的群體開始有了相對超脫地審視自身發展的機制。互聯網企業的研究機構設立與否其實并不是最根本的,重要的是有沒有應對市場變化和技術革新的理念,是否有“抬頭看路”的意識。
對此,周科進認為,互聯網企業要“低頭拉車,抬頭看路。除了大量人在做具體工作之外,一定要有機構或若干人抬頭看路才能發展。新媒體負責人要有耐心,容忍成長,不要急于求成。”研究機構所涉及的課題和研究方向或許并不能馬上轉化為點擊率或創收,但會告訴企業向哪個方向走大致是不錯的。他舉例說明,2002 年千龍網已開始著手發展移動互聯網,人民網、新華網、千龍網曾合作推出了類似于手機報的產品——“掌上天下”。如果沿著這樣的思路發展下去,新聞網站就會改變在傳統互聯網時代追趕商業網站的局面,有可能一起跑。周科進說,“盈利模式、發展方向是研究機構的研究內容,企業不要怕暫時不能帶來收益,總結和研究的東西對于公司管理層確認發展方向是非常有作用的,公司決策不再是拍腦瓜的事情。”
2003 年,由于主管單位領導人的變更和領導人注意力的變更,千龍研究院被弱化。2005 年北京青年報社控股千龍網,千龍網董事長、總經理換人,周科進轉任千龍研究院院長。如今,過去的企業舵手轉向研究領域,他笑談自己是“沒兵的院長”。周科進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感言,“離開一線已經有七年,七年來脫離一線,關注職業生涯規劃。”四個月前,因為接受了一項新的任務,他重新接觸網絡。
在任職千龍研究院院長期間,周科進做了兩個比較重要的研究課題,一是與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合作完成“中國網絡編輯勝任特征模型”研究,一是參與國家社科重點課題“中國特色的網絡文化建設與管理”。
在采訪中,他形容互聯網企業是“知難行易”、“未知比已知多”,因此,企業既要有實干的人,也要有仰望天空的人。“商業網站也有類似機構存在。”互聯網企業的研究機構在企業中究竟扮演怎樣的角色?對此梁春曉說,“產品本身不是研究出來的,好的產品也不是研究出來的,很多時候是最前沿的同事在和客戶的密切交流之中首先感受到客戶的需求,然后去做各種各樣的嘗試。創新是多層面的,比如運營方式、服務方式,這涉及到產品層面、技術層面,而深層次的才會由研發機構去做。”
據介紹,阿里巴巴集團對研究中心有相應投入,但研究中心不是做技術,而是做行業、做客戶、做趨勢的研究,主要和學術界合作比較多,講究平臺式開放。“互聯網上的研究和創新是很豐富的,本身也是Web2.0 的,是人人參與的、人人發起的,不是由領導拍板的機制。網站是一個平臺,這個平臺上大家都可以表演,都可以展示自己的才華。”
互聯網文化講究開放、創新,鼓勵嘗試和大膽說話,而現有新聞網站很難具有這樣的文化精神,想以研究機構為契機抓住互聯網發展的內在規律,就要在機制上進行根本性的轉變,要確立市場和用戶觀念。以阿里巴巴為例,研究中心的動力就是為客戶服務,它支持業務部門,成績由他們來評價,“研究中心做趨勢性的東西,互聯網本身是比較綜合性的,各家公司的做法不太一樣,有的是做技術,有的是做行業。”梁春曉談到。
每一個人都是創新的源頭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目前新華網新媒體實驗室(以下簡稱實驗室)的研發人員大部分來自網站的研發部門,因此實驗室與研發部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新華網企劃運營部主任姚笛總結說,“實驗室其實就是企業研究和創意成果轉化的綜合體。并且,在研發過程中企業任何人都可以成為項目的發起者、參與者、組織者。”這從一個側面體現出互聯網企業因機制的轉變而滲透出的創新、平等元素。
“實驗室的設立和新華網整個企業發展聯系在一起,既然要做有競爭力的互聯網企業,就需要有自己的專利產品,有重大的課題項目。”參與過實驗室項目的新華網社區互動部副主任林明這樣說,在實驗室完成的產品都是經由小的模型、孵化階段、團隊研發,直到把產品變現這樣一個過程。“未來,實驗室扮演的角色或許不只是新應用的研發,而是要涉及到理論、戰略等很多層面。”
與此相對,作為阿里巴巴集團“智囊”的梁春曉的一句話讓記者印象深刻,“我們必須自己摸索往前走,每一個員工都會碰到問題,這才是互聯網公司,互聯網公司每一個人都是創新的源頭”。在采訪中,記者在阿里研究中心的辦公區域看到了醒目的公司標語,其理念分為遠景、使命、價值觀三個方面。而采訪期間,偶遇“ 2012 全球十佳網商評選500 進100 宣講會”,作為主辦方,梁春曉提到此活動時的興奮溢于言表。在宣講會上,一位來自農村的王老板講述了自己和電商結緣的故事,王老板來自山東省夏津縣,他被叫做“網上地瓜王”,通過電商做地瓜生意,如今收入已是幾百萬,他說“沒有電商就沒有我們的今天,沒有互聯網我們就走不出低谷。”此時,坐在臺下的梁春曉正聚精會神地關注著這位農民朋友的講述。農村電子商務恐怕是阿里巴巴研究和攻占的下一個藍海。
從阿里巴巴看到,互聯網平等、開放的精神滲透在企業內外的點點滴滴中,企業的發展不能僅僅依靠來自研究機構的力量,更是每一個細胞的能量釋放,正如梁春曉所說,“生產的東西賣不出去,作為員工是一件很沒有成就感的事情。”互聯網企業生產的是信息產品,同樣要實現價值的轉換,如果沒有用戶的消費和肯定,事實上就沒有了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