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網絡空間的個人隱私權主要是指“在未經本人同意或授權的情況下,他人不得在網上收集、取得、利用和傳輸本人個人資料與信息的權利”。在網絡環境下,個人隱私權主要涉及個人數據、私人信息和個人領域三個方面。其中個人數據最重要,個人數據是“有關一個被識別或可識別的自然人(數據主體)的任何信息;可以識別的自然人是指一個可以被證明,即可以直接或間接地,特別是通過對其身體的、生理的、經濟的、文化的或生活身份的一項或多項識別”。
法律對一種權利的確認,則意味著對其他人行為的某種禁止。因此,法律在對隱私權進行保護的同時還會帶來相應的權利沖突。
我國網絡隱私權保護現狀
我國《憲法》第38 條、第39 條和第40 條分別從公民的人格尊嚴、住宅、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權等方面作出了規定。這些條文沒有明確提出公民的隱私權,但卻從不同角度保護了公民的人格尊嚴和私人空間、活動不受侵害,并且為其他部門法及司法解釋保護公民個人隱私留下了廣闊的空間。
我國于2010 年7 月1 日起施行的《侵權責任法》第2 條將隱私權明確規定為一項獨立的民事權益。同時,第36 條規定:“網絡用戶、網絡服務提供者利用網絡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網絡用戶利用網絡服務實施侵權行為的,被侵權人有權通知網絡服務提供者采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必要措施。網絡服務提供者接到通知后未及時采取必要措施的,對損害的擴大部分與該網絡用戶承擔連帶責任。網絡服務提供者知道網絡用戶利用其網絡服務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與該網絡用戶承擔連帶責任。”《侵權責任法》的第2 條是我國法律首次明確提出隱私權,同時第一次明確規定了網絡服務提供者的侵權責任,并把網絡侵權單獨列出,放置在責任主體的特殊規定這一章中,凸顯了網絡侵權問題急需規范的迫切性。
除此之外,還有《民法通則》、司法解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定》等都有規定。但也存在不足。首先,《侵權責任法》第36 條的網絡侵權中隱含著對網絡空間隱私權的保護,但是對于隱私權的內容、對于網絡空間隱私權的具體法律保護在該法中都沒有體現;其次,有關隱私權的立法過于空泛,可操作性弱。因此,在司法實踐中缺乏可操作性,根本無法為網絡隱私權提供足夠的保護;第三,我國的隱私權立法分散、簡單、沒有形成專門的保護體系。導致在實踐中上述法律對隱私權的保護力度不夠,保護條件苛刻。
我國隱私權保護的完善
立法完善。在立法的指導原則上,應該堅持信息的流動與對個人數據的保護并重。在電子商務中,信息的自由流動對信息的獲取以及電子商務競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電子商務賴以生存的基礎。但是信息的不當收集會影響人們對于電子商務的態度和信心。因此,應該兼顧信息自由流動與個人信息保護。在立法模式上,我國可以參考歐盟的《個人數據保護指令》,結合我國實際,盡快制定《個人數據保護法》,對個人數據的范圍、個人數據的利用、用戶的權利、個人數據保護的義務主體、安全措施等問題作出明確的界定。制定其他有關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使對個人信息的法律保護體系化。同時,我們還可以在現行法律中增加網絡相關條款。
行業自律。行業自律對規范行業行為、保護公民合法權利能起到重要作用。中國互聯網協會曾于2002 年4 月制定了《中國互聯網行業自律公約》,這是中國第一個調整互聯網參與者活動的內部公約,對網絡服務提供者具有約束作用。我國目前還沒有建立類似于美國認證計劃的自律模式的條件,但是可以成立網絡自律組織專門對隱私保護政策的執行進行監督。
自我保護。加強網絡隱私權的保護意識,應當做到防止個人隱私資料外泄:不要在網上將個人資料傳給陌生人;不要輕易在網絡上留下自己的電子郵箱,尤其是家庭住址等個人數據,確定與網站連線時資料不會外泄。另外,網絡用戶還應采取技術保密手段,通過對電子郵件加密來防止他人的竊取和修改。還可以利用防火墻軟件監控用戶電腦的運行情況,防止黑客侵入和個人數據泄露。最后,用戶在瀏覽網站時還應了解網站中關于隱私權的保護規則,特別注意該網站對于收集到的個人數據將如何處理的規定。
完善技術手段。網絡用戶應該積極地采取技術手段來維護自己的隱私權。應提倡網絡經營者和網絡使用者用隱私權選擇平臺、匿名技術、加密技術等技術手段保護個人隱私。同時,還可以學習借鑒國外的相關技術經驗,建立起我國自己的網絡隱私權保護技術。此外,用戶應該使用法律手段和技術手段相結合的方法來保護自己的隱私權。法律手段可以有效彌補技術手段所存在的不足,這一作用是技術手段和行業自律都不能取代的。
開展國際合作。由于網絡是無國界的,對網絡隱私的保護不能僅靠一國的努力。首先,我國的法律不僅要為我國用戶提供隱私權保護,同時也要給外國用戶以完善的隱私權保護。其次,我們同樣需要其他國家的法律和機構保護我國用戶的隱私權。因此,在隱私權領域必須加強國際合作。因為不同國家的隱私權保護政策、法律存在很大差異,面對國際間商務往來的日益頻繁,這時需要國家和地區間在隱私權保護方面的協調,實現跨國界的數據流動。國際合作在隱私權保護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