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三、社會發展程度下的差異性 由于中外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價值觀念、網絡技術等發展程度的不同,評選標準也存在很大的差異。 (一)選題的政治性強弱 綜合中國新聞獎中網絡新聞專題的獲獎情況看,中國在專題評選方面帶有較強的政治性。獲獎作品中大部分是直接與政治生活掛鉤,尤其是與中央和地方兩會相關的作品最多。即使有少部分作品是關于普通百姓的生活,但也和當前的政治活動或政治導向有一定的關聯,如第21屆中國新聞獎網絡專題部分獲得三等獎的“信義兄弟,接力送薪”,弘揚了時代的主旋律(注:以下所舉中國新聞獎的例子均為第21屆網絡專題部分的獲獎作品)。還有一部分作品是當時社會上發生的重大事件的報道,如抗災類(網絡專題三等獎作品“眾志成城、搶險救災—甘肅舟曲山洪泥石流報道專題”)、紀念性活動類(如一等獎作品嫦娥二號探月全景報道)。總體說來,中國的評選更加注重政治性、經濟性以及少量的文化內容(三等獎作品“上千龍,品京味兒年”)。 國外獲獎的網絡專題類作品從選題上看,一部分是關于當時發生的重大事件,比如海地地震、印度洋海嘯(2010年EPpy獎作品“Surviving the Tsunami”)、石油泄露等。也有一部分是有著很強政治性的作品,即使是帶有政治性的作品,也都是憑借其獨特的報道方式或者別具一格的內容。并且專題作品選題不僅限于此,涉及的范圍非常廣闊,包括了社會生活的一些細小方面,涉及科技、環境等,如2010年網絡新聞獎(The Online Journalism Awards)獲獎作品“Technology”就專門介紹的是一項新科技的成果以及該發明給人們帶來的影響。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的The EPpy Awards獎的獲獎作品“Legacy”是關于為去世的人發表訃告的專題,在該作品中,網友可以公布訃告,還可以在線開展一些紀念活動,還有專家給予建議與安撫,人性化十足,這在中國獲獎作品中幾乎是沒有的。相比較而言,外國對作品內容的考慮,更加注重其創意和實用性。 (二)作品服務功能的完整性 從中國的獲獎專題來看,他們大都起到了引導輿論的作用,尤其是對先進個人的專題報道中,主要是為了宣傳他們的優秀事跡和道德品質,鼓勵人們學習,引導人們的價值取向。但是,在新聞專題的網頁中站內搜索、分享、郵件和訂閱等服務功能不夠完善,如在三等獎作品“信義兄弟,接力送薪”的頁面中,就沒有站內搜索的功能,該專題可以與國內微博運營商展開合作,建立微博分享功能,方便網友通過微博分享此信息,將其精神更快速地傳達出去。 相比較而言,國外的獲獎作品更加注重服務功能。這些作品存在的本身就是為了快速、方便地為人們提供新近發生的信息,基本上無價值導向的功能。而且,每一作品的網頁中都有這些基礎的服務功能。 (三)反饋調查的重視程度 通過用戶的討論版塊可以看出對用戶意見的重視程度。中國的作品雖然重視與用戶的互動,大多數的作品中都有專門的用戶討論版塊,用戶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但是鮮少看到網站對用戶意見的反饋和后續的反饋效果。 在國外的網絡新聞專題中不僅會開設大篇的版塊供用戶討論和互動,還非常重視對用戶意見的反饋。通過這些反饋意見來改進自己的服務和各項功能,尤其是通過民意測驗、調查問卷以及在線投票等方式及時展開對用戶的調查,簡單有效,可以及時得到意見的反饋。如2010年巴頓獎(The Batten Awards for Innovation in Journalism)獲獎作品“The Obameter”就開展了關于奧巴馬總統在大選之時對國民許下的政治承諾的調查,任何用戶都可以參與調查,發表自己的看法,這些調查成為政府改進工作的重要依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