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摘要:中國新聞獎從第16屆開始,將網絡新聞納入評選范圍。作為網絡新聞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專題成為人們評選關注的重點。中國新聞獎在網絡專題評選上有著比較一致的固定衡量標準,然而國外的網絡新聞獎評選標準更加多元化,二者的不同也為中國今后新聞獎網絡專題部分的發展和評選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新聞獎;網絡專題;評選標準
從互聯網的發展歷程來看,中國互聯網遠遠落后于西方國家,這也造成了中國網絡新聞被納入評選范圍的時間相對較晚。2006年,第16屆中國新聞獎開始評選網絡新聞,而此時,國外對網絡新聞的評選已走過了近十個年頭。
一、網絡新聞專題評選標準
中國網絡新聞獎主要是由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評選,主要分為五大類,即網絡新聞評論、網絡新聞專題、新聞網頁設計、網絡新聞專欄和網絡新聞訪談。根據多年的評選經驗以及互聯網的發展等情況綜合衡量,中國對網絡新聞專題的評選標準有五個方面:1.主題重大,特色鮮明;2.容量大、采集廣,更新快;3.交互性強、表現形式多樣;4.頁面結構清晰、邏輯分明、布局合理;5.頁面設計新穎美觀,富有特色,達到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統一[1]。
國外針對網絡新聞獎的評選,歐美學者Jankowski和Van Selm于2001年提出了8條標準,之后的Robinson又提出了16條標準說,歸結來看主要為以下8條:1.超鏈接的使用,以提供更多的信息;2.各種服務功能的有效使用,如站內外搜索和訂閱等,有的還有游戲和問答功能;3.注重多媒體的運用,尤其是圖片、音頻、視頻、flash技術等;4.注重在線用戶的互動討論;5.信息的更新要及時有效;6.用戶的反饋情況,如民意測驗、組織在線投票等;7.傳統新聞媒體新聞的消融;8.線上線下新聞服務的融合[2]。
二、價值導向下的一致性
幾乎所有的評選標準都帶有一定的價值導向,網絡新聞獎的評選也不例外。當然,一些普適價值在世界各國都是通用的,所以,中外的評選標準也具有一定的一致性。
(一)信息更新快,內容豐富
作為信息爆炸時代的有利工具,互聯網的發展為快速傳遞信息提供了很好的平臺。網站的每一個專題內容大多是新近發生的重大或者具有影響力的事件。用戶急切通過網絡新聞專題的形式快速、全面地掌握事件的最新發展變化情況。所以,信息的及時更新和內容的豐富性成為評選的重要標準。
(二)多樣性的表現形式,運用圖片、音頻、視頻、flash等多媒體方式
紙媒體時代,由于版面的限制,人們只能通過文字和圖片獲得專題信息;廣播媒體只能通過聲音傳輸信息,而電視媒體時代,人們可以通過影像資料再現的生動畫面獲得當時的情況,但是文字的閱讀受到了限制,聲音轉瞬即逝,不能為用戶自己掌控;到了互聯網時代,用戶成為掌控主體,專題新聞運用多媒體的方式,不僅為用戶全方位解析新聞內容提供便利,還使用戶根據自己的需求自由選擇觀看方式。運用多種表現形式滿足用戶的需求成為中外共同的評選標準。
(三)網頁頁面設計美觀,內容安排合理
好的網絡專題注重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統一。再好的內容,若是不能得到合理的安排和布局,給用戶的視覺感受只能是一團糟。用戶在瀏覽頁面時,首先看到的是網頁設計情況,然后才是根據自己的需要查看內容。所以,頁面的視覺吸引力也是需要考慮的重要標準。
三、社會發展程度下的差異性
由于中外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價值觀念、網絡技術等發展程度的不同,評選標準也存在很大的差異。
(一)選題的政治性強弱
綜合中國新聞獎中網絡新聞專題的獲獎情況看,中國在專題評選方面帶有較強的政治性。獲獎作品中大部分是直接與政治生活掛鉤,尤其是與中央和地方兩會相關的作品最多。即使有少部分作品是關于普通百姓的生活,但也和當前的政治活動或政治導向有一定的關聯,如第21屆中國新聞獎網絡專題部分獲得三等獎的“信義兄弟,接力送薪”,弘揚了時代的主旋律(注:以下所舉中國新聞獎的例子均為第21屆網絡專題部分的獲獎作品)。還有一部分作品是當時社會上發生的重大事件的報道,如抗災類(網絡專題三等獎作品“眾志成城、搶險救災—甘肅舟曲山洪泥石流報道專題”)、紀念性活動類(如一等獎作品嫦娥二號探月全景報道)。總體說來,中國的評選更加注重政治性、經濟性以及少量的文化內容(三等獎作品“上千龍,品京味兒年”)。
國外獲獎的網絡專題類作品從選題上看,一部分是關于當時發生的重大事件,比如海地地震、印度洋海嘯(2010年EPpy獎作品“Surviving the Tsunami”)、石油泄露等。也有一部分是有著很強政治性的作品,即使是帶有政治性的作品,也都是憑借其獨特的報道方式或者別具一格的內容。并且專題作品選題不僅限于此,涉及的范圍非常廣闊,包括了社會生活的一些細小方面,涉及科技、環境等,如2010年網絡新聞獎(The Online Journalism Awards)獲獎作品“Technology”就專門介紹的是一項新科技的成果以及該發明給人們帶來的影響。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的The EPpy Awards獎的獲獎作品“Legacy”是關于為去世的人發表訃告的專題,在該作品中,網友可以公布訃告,還可以在線開展一些紀念活動,還有專家給予建議與安撫,人性化十足,這在中國獲獎作品中幾乎是沒有的。相比較而言,外國對作品內容的考慮,更加注重其創意和實用性。
(二)作品服務功能的完整性
從中國的獲獎專題來看,他們大都起到了引導輿論的作用,尤其是對先進個人的專題報道中,主要是為了宣傳他們的優秀事跡和道德品質,鼓勵人們學習,引導人們的價值取向。但是,在新聞專題的網頁中站內搜索、分享、郵件和訂閱等服務功能不夠完善,如在三等獎作品“信義兄弟,接力送薪”的頁面中,就沒有站內搜索的功能,該專題可以與國內微博運營商展開合作,建立微博分享功能,方便網友通過微博分享此信息,將其精神更快速地傳達出去。
相比較而言,國外的獲獎作品更加注重服務功能。這些作品存在的本身就是為了快速、方便地為人們提供新近發生的信息,基本上無價值導向的功能。而且,每一作品的網頁中都有這些基礎的服務功能。
(三)反饋調查的重視程度
通過用戶的討論版塊可以看出對用戶意見的重視程度。中國的作品雖然重視與用戶的互動,大多數的作品中都有專門的用戶討論版塊,用戶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但是鮮少看到網站對用戶意見的反饋和后續的反饋效果。
在國外的網絡新聞專題中不僅會開設大篇的版塊供用戶討論和互動,還非常重視對用戶意見的反饋。通過這些反饋意見來改進自己的服務和各項功能,尤其是通過民意測驗、調查問卷以及在線投票等方式及時展開對用戶的調查,簡單有效,可以及時得到意見的反饋。如2010年巴頓獎(The Batten Awards for Innovation in Journalism)獲獎作品“The Obameter”就開展了關于奧巴馬總統在大選之時對國民許下的政治承諾的調查,任何用戶都可以參與調查,發表自己的看法,這些調查成為政府改進工作的重要依據。
(四)超鏈接使用數量
在超鏈接的使用方面,中外有著很大的差別。中國的網絡新聞專題作品中,基本上把整個內容全部放置在頁面上,整個頁面被全部占滿,雖然網頁采用了二級和三級分層的方式,但是超鏈接使用卻很少。國外的作品頁面,往往都設計精美,內容卻較少。一般情況下,都會把不同的內容放置在不同的超鏈接中,供用戶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自由選擇,這其實也反映了對用戶服務的重視。如2009年巴頓獎獲獎作品“Who’s Behind the Financial Meltdown?”就是此種形式,首頁采用與內容相符的獨特設計吸引網友眼球,大量關于主題的內容分析放置在鏈接之中。在這些鏈接中主要包括三種鏈接:第一種,其他媒體對該專題的內容所做報道的鏈接;第二種,跟專題報道內容相關或者是相關話題的鏈接;第三種,對該網站贊助商的鏈接。值得一提的是最后一種,由于國外的網站很多是由贊助商贊助的,所以在網站的頁面上都會有與贊助商相關的鏈接。
(五)廣告運用的合理性
在國內送去評選的所有作品中幾乎沒有廣告的影子,尤其是專題報道,絕對沒有廣告存在。但是國外的所有作品中,廣告無處不在。尤其是在關于政治的報道中,廣告也是存在的,只不過廣告制作簡單,內容簡潔得當,放置在固定位置,如頁面頂部一個橫條,或者是中心頁面右側位置以方塊版式或者長條版式呈現,他們大都在內容的旁邊,絲毫不會影響用戶對網頁的使用。
除此之外,國外的獲獎作品還具有其他一些特點:其一,很多網站采用雙導航形式。在頁頭采用簡單的導航介紹,并不展開,并且分類鏈接也比較少。而網頁底部的導航是非常詳細的內容介紹,該種形式在EPpy獎(The EPpy Awards)獲獎作品,尤其是NPR網站一系列的作品中體現尤為突出。其二,在運用圖片方面,中國獲獎的作品大多是寫實的圖片,國外網站會根據需要放置一些漫畫圖片以及涂鴉等,如2009年巴頓獎獲獎作品“Broken Government”中首頁圖片為了配合內容的需要,就模擬國會行政大樓坍塌的圖片。其三,外國的一些網站在頁面上會把編輯或者記者放在小小的版塊,同時還配以圖片說明,可以拉近用戶與網站的近親感。在2010年網絡新聞獎(The Online Journalism Awards)獲獎作品“Law and Disorder”中就有專門版塊鏈接了報道者的個人頭像和聯系方式等。其四,在一些獎項中,如威比獎(The Webby Awards)評選過程中,還采用了兩種不同的評選方式,威比機構評獎和用戶評獎,用戶可以充分參與其中,增強網民的互動。其五,在報道形式的采用上,采取了類似廣播的形式,即“聽新聞”的形式。網站的內容里還鏈接了音頻,用戶只要點擊就可以不再直接。觀看文字的內容而“聽”新聞。中國的網絡新聞專題作品很少采用這種形式。
就目前的評獎情況來看,中國的評選分類較少、評選標準單一、網民參與度低,與國外的評選還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我國可以借鑒他們的經驗,形成良好的評選體系,更好地為網絡新聞獎的評選和發展服務。
(作者簡介:范孟娟,女,華中科技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新聞傳媒法、網絡傳播研究;秦漢文,男,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網絡傳播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