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摘要:以新聞傳播學為主要研究視角,運用新聞框架理論和內容分析法,以上海《解放日報》、《新民晚報》、《青年報》這三家報紙在2010年世博會期間的志愿者報道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通過定量和定性研究分析,考察媒介呈現的世博志愿者形象,并進一步審視媒體所塑造和構建的當代青年群體形象。 關鍵詞:世博志愿者;志愿者報道;形象塑造;內容分析 社會是由各個群體組成的,青年群體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當代青年作為中國未來的中堅力量,其媒介形象關系到國家的形象和民族的未來。在當代青年媒介形象的塑造過程中,媒體報道一方面是展現青年形象的平臺,一方面也是社會公眾認識青年形象的主要渠道,媒介構成了當代青年群體形象的公眾話語空間,并扮演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2010年世博會中,遍布上海全市的世博服務站點總規模不少于1200個,服務站點志愿者人數不少于10萬名。上海世博會志愿者,是一個特殊的、龐大的當代青年群體,也是當代青年形象的最好表現者。 本文通過研究上海世博會期間三家主流媒體對世博志愿者的報道,將報道數量、新聞題材、報道視角及刊登版面等方面進行具體的統計比較,考察媒體報道的時間集中度、媒體報道取向、報道內容和視角等,探討媒體在志愿者報道中所塑造的當代青年形象。 一、研究架構與研究方法 (一)樣本抽樣與分析單位 考慮到資料的易得性以及統一性,把研究對象限定在平面媒體——報紙的范圍內。研究選取了上海地區具有代表性的三家主流平面媒體:上海地區機關報的代表《解放日報》,隸屬解放報業集團,作為上海最具權威的主流大報,他的報道無疑能體現國家意識形態、最能反映黨、政府和人民對志愿者的評判;面向廣大市民的綜合性都市報《新民晚報》,隸屬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 著眼于“飛入尋常百姓家”,力求可親性、可近性、可信性、可讀性,從市民的角度出發,體現世博志愿者氣息;以青年報道為主的《青年報》,隸屬青年報社,考慮到共青團在此次志愿者招募選拔、培訓組織的主導地位,同時世博志愿者中年輕人占最大比例,青年報對其表現很有針對性和發言權。這三份報紙可以互相補充,盡量使得資料更加全面。 本研究將三份報紙所有與世博志愿者相關的報道列入研究范圍內,資料時間跨度為整個世博會時間,即2010年5月1日至2010年10月31日,采取普查的抽樣方法,希望全面覆蓋,保證內容的完整性。將《新民晚報》、《解放日報》以及《青年報》每一則新聞報道為一個基本的歸類單位,“報道篇幅”可以確定對報道議題的重視程度,因此將此也作為分析單元測量;“報道主題”是解讀新聞框架的關鍵;除此之外,通過對文章句子的分析,以了解記者是在陳述事實還是在做判斷,持有的“態度和立場”如何,借以判斷媒體塑造的大學生形象以及如何塑造大學生形象。 (二)信度檢驗 考慮到內容分析的需要,本研究采取普查的方法,樣本利用率達到100%。 (三)統計方法 為反映其基本趨勢與內在結構,在量化資料的過程中,參照SPSS統計分析中交叉分析的思路和原理,本研究對資料處理采用了數字分配及交叉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