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3.報道傾向 在志愿者報道的過程中,媒體的報道傾向非常一致,皆為正面報道。在大多報道中不涉及到評論性文字。 4.報道體裁 志愿者的報道以通訊為主,高達90%,其中,《解放日報》所有關于志愿者的報道皆為通訊報道。 (三)報道的內容分析 1.志愿者形象塑造 對志愿者的形象塑造主要通過典型事例和典型人物的報道來體現。“風雨無阻”、“工作量巨大”、“忙碌緊張的生活”、“超大客流”、“喉嚨都啞了”這些詞匯頻繁出現,描述志愿工作的難度,而“加班到深夜甚至通宵”、“推遲婚期”、“決戰決勝”、“提高服務能力”、“有序疏導”、“一次次拒絕同學提出的換崗建議”等詞匯更是將志愿者對艱難困苦的積極回饋展露無遺,同時“滿面笑容”、“充實”、“難說再見”、“感激”、“成長”、“延續”更體現志愿者的無私奉獻、感恩之心,在字里行間刻畫出當代青年積極向上、關愛社會的態度。 2.志愿者精神的擴散 在志愿者的報道中,對青年關注的同時,將這種志愿者精神輻射到全社會,這在報道過程中有明顯的體現。《“洋白菜”也是世博美景》[1]、《非洲“小白菜”讓小朋友破涕為笑》[2]等報道,將世博志愿者的國際化注入其中;《園區萬事通的“大白菜”媽媽》[3]、《裝了心臟起搏器每天在中國館服務,七旬高齡志愿者樂此不疲——24年前,他就是棵“白菜”了》[4]將志愿精神尤其是老年人志愿精神推及到社會人群中。 (四)基于內容分析的總結 對于青年一代,尤其是80、90后,“小皇帝小公主”、“嬌生慣養的一代”、“自私自利的一代”、“捧在手里怕弄疼含在嘴里怕化掉的一代”等等,這些稱謂一直如影隨形的伴隨著他們的成長。社會心理學認為,“我們對他人形成一定的印象之后,就會對他人產生相應的期望,而此期望又引導我們采取相應的行為以證實此期望,這一現象就是自我實現的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5] 從上述稱謂可見大家對青年一代的刻板印象過分放大了他們的缺點和不足,從而導致社會對青年一代的認識片面化,而從社會心理學角度,這終將影響當代青年的自我認知。這樣甚至會導致一些青年自暴自棄,讓他們也從自身觀念中認為自己如同被貼上的反面標簽一般毫無價值。想要扭轉此類印象,一方面需要當代青年依靠自己實際行動和努力來證明自身的價值存在,另一方面也需要依靠社會的理解與包容,以及大眾輿論的正確引導。 “上海世博會是讓‘志愿者文化’在上海生根發芽,乃至蔚然成風的絕佳契機”,基于對以上三份報紙的內容分析,新聞報道中對于世博志愿者的報道所體現的當代青年的媒介形象以正面形象為主,整體是積極向上的。青年志愿者的形象可被歸為三個方面,如表2所示:
三家主流媒體對于志愿者報道中一改以往對青年一代的負面評價,刻畫出當代青年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樂觀進取的品質以及自強自信的心態;同時也著力凸顯出志愿者的大局意識以及無私奉獻的品質;世博會這個大舞臺不僅讓上海整體文化有進一步提升空間,也展現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幫互助、相互關愛。 參考文獻: [1] “洋白菜”也是世博美景[N].新民晚報,2010-06-02. [2] 非洲“小白菜”讓小朋友破涕為笑[N].新民晚報,2010-05-22. [3] 園區萬事通的“大白菜”媽媽[N].新民晚報,2010-06-05. [4] 裝了心臟起搏器每天在中國館服務,七旬高齡志愿者樂此不疲—24年前,他就是棵“白菜”了[N].解放日報,2010-10-08. [5] 趙風.聚焦80后(插畫版)[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嚴瑤,女,上海大學影視學院新聞傳播專業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新聞史論研究;王珊,女,上海大學影視學院新聞學專業,主要從事新聞實踐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