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移動帶來的報道載體多終端化 新技術的推動帶動新聞報道進入一個多渠道、多載體時期。細數當下的新聞報道載體,從傳統媒體到新媒體,從有線網絡到無線客戶端,從固定媒介到移動、戶外媒體,不下數十種之多。充分利用好多終端傳播“兩會”新聞報道,將擴大受眾覆蓋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11年政協會議首次推出以手機為終端的“政協全會”無線網站,iPhone、樂Phone手機用戶只需下載客戶端登陸后,即可瀏覽大會最新消息。各大網站中新華網的實踐成果較為顯著。今年基于手機終端的兩會報道進一步擴展,僅人民網一家就推出“兩會”手機報、“兩會”短信、“兩會”二維碼和“兩會”客戶端等 “G族看兩會”的多終端。3月3日人民網率先在中國移動應用商場(簡稱移動MM)上線“2012兩會”客戶端,并同時推出iPhone和Android兩種操作系統的版本,在手機客戶端里開設“G語總理專線”、“G族微心聲”、“G族議事廳”和“G族白皮書”,在信息的質和量上提高了用戶的體驗度。其他的綜合性新聞網站也都在打造多終端播報平臺,新華網開設了以“炫聞”為主題的無線手機平臺,中國網絡電視臺以“手機電視”、“IP電視”、“移動傳媒”和“手機報”等多渠道報道傳播“兩會”新聞。 除中央級新聞網站外,地方網站也積極聯合傳統媒體利用多種途徑傳遞兩會信息。兩會伊始,東方網、上海“市民信箱”網站與東方明珠移動電視、上海電視臺、上海廣播電臺、滬上報紙媒體等強勢聯合,推出《兩會最新》和《今日兩會》兩大專題版塊,以“看、聽、讀、聊”等形式包羅“兩會”萬象,讓出門在外的市民可通過3.2萬個收視終端,全方位了解“兩會”的臺前幕后。 兩會網絡報道在多終端的呈現突破了時空和傳統載體的限制,體現了當下媒介融合的趨勢。民眾可以隨時隨地方便快捷地聆聽兩會,了解兩會,參與兩會,這種多終端齊頭并進報道“兩會”的模式將成為未來“兩會”報道的慣例。 網站議程設置引導網絡輿論 “兩會”是代表委員參政議政的舞臺,也是網情民意宣泄爆發的高臺。面對浩如煙海的網民言論,是任其肆意泛濫還是有序組織、有效引導,是擺在網絡媒體前的一道難題。2012年“兩會”報道中,各大網絡媒體巧妙設置議程,將網民心聲匯集成統一的力量,采用更為規范的形式,通過網絡的渠道充分表達,使得網絡輿論更顯張力,更具力度,也更加有序。 首先是中央級新聞網站借助自身的媒體優勢,設置草根提案、議案板塊,并為之提供便利的發布渠道。人民網強國論壇議政廣場設置了“我要提案”、“網友提案區”版塊,國際在線開設了“我的提案議案”專題,新華網將論壇和微博中的網民心聲匯編到“兩會議政廳”下的“兩會論見”和“民意速遞”欄目。2012年初,人民網“E提案”就進入了由全國政協辦公廳下發的“全國政協提案征集函”目錄中。人民網提供了在線的提案紙,使網友的提案更加規范化,更具有現實的操作性。兩會前夕,全國政協提案委就將網友“李海年”在人民網“E政廣場”上提交的“E提案”《打擊非法集資,從整肅民間“高利貸”開始!》等3篇建議,以“參閱線索”的形式發給了全體政協委員,讓“草根提案”走進了全國兩會。 網絡議程設置除了開設便利渠道發布網民言論外,還要及時發現“兩會”進行中的熱點,掌握網上輿情動向,妥善編排網絡內容。在2012年“兩會”召開期間,發生了一件因網絡言論而引發的“女代表旗袍亮相”事件。3月5日《錢江晚報》率先登出浙江代表將在人大會議開幕當天集體秀旗袍的新聞,消息一經發布便被多家網絡媒體轉載,但網絡媒體在處理這條新聞時進行了巧妙的編排,一是沒有將這條新聞做過分的煽情和突出的渲染,而是放置在眾多新聞之中;二是在隨后的追蹤報道中注意各方意見的平衡,既有網民對這一事件的批評和職責,也有事件當事人對網民關心的“定制旗袍的費用由誰負擔”一事的解釋;三是及時報道浙江代表團對此事的回應,以及對“旗袍秀”事件的態度。在這樣的一種議程設置思想指導下,盡管網民的聲音將“女代表秀旗袍”事件推向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但最終這一事件平穩解決,而且過眼云煙,沒有成為兩會期間的熱點話題。 隨著黨和政府對網絡輿情民意的高度重視,網絡媒體在客觀反映現實問題的同時,要善于利用網絡的編輯手段和頁面規則,將網絡的社會傳播力和影響力與有效引導網絡輿論結合起來。特別是在“兩會”這樣的大型時政新聞報道中,把握主流方向,引導主流輿論,更能彰顯網絡媒體的成熟和社會責任。 內容策劃提升網絡新聞品質 在大眾的印象中,網絡媒體是,網絡媒體人的身份標簽是很多時候拷貝+粘貼的“搬運工”,網絡媒體的聲音是傳統媒體“二次傳播”的傳聲筒,擁有“第四媒體”稱號的互聯網似乎很難被認可其擁有獨立的、獨到的、獨家的媒體特質。 如何改變公眾對網絡媒體的慣常認知,如何打造網絡媒體的獨立媒體人形象,今年的“兩會”給出了些許答案,那就是注重內容策劃與整合,在策劃中融入網站的編輯思想和立場,在整合中彰顯網站的態度與理念。 首先,在“兩會”專題的名稱上,新浪命名為“責任的力量”,騰訊命名為“國民愿景”、網易命名為“改革下一站”,這些顯然區別于過去的“****兩會專題”的普通命名。從網站對專題名稱的命名和專題題圖的設計可以看出,網站不僅僅是在簡單地整合報道,更是期望透過專題名稱傳達出網站的編輯思路與方針。 其次,在“兩會”的主題選擇上。新華網、騰訊網都推出了“兩會微心愿”,用“心愿”來替代過去的熱點話題的投票選取,騰訊網更是在“微心愿”的設置上別具一格,分別設置了省部級高官微心愿、代表委員微心愿和網友微心愿三個部分。新浪網通過新浪微博這一平臺推出了“幸福在哪里”的選題。網易與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廣播網聯合策劃,推出“我要的幸福”主題。網易“我要的幸福”專題首頁寫道:“對于廣大人民群眾來說,我們關注‘兩’的最大意義,就是關注涉及到我們切身利益和福祉的各項政策的頒布、實施和完善。用咱老百姓的話來說,咱要的就是‘幸福’。”樸實的話語、貼心的標題,“心愿”、“幸福”更貼近百姓生活,也更符合社會現狀。 第三,在“兩會”的主題策劃上。網絡媒體推出了基于海量信息的整合式策劃,騰訊網“民生十問”以省為單位劃分出不同的版塊,根據各省的民情不同來進行提問,更加接地氣;網易的“改革下一站”則是對農民、學生、中產、富人社會群體的集中焦慮的思考和解決之道的探尋;新浪的《尋路》包括“遠方的心愿”、“走過的印跡”、“底線無路可退”,單從版塊標題的設置上就能體會到其中蘊含的情意。“遠方的心愿”是將離鄉千里、在外打工的農民工們最樸實的心愿發布在網上,讓他們在兩會期間也有一個渠道能夠表達自己的心聲,該板塊同時開辟了留言板、滾動留言、視頻播放,讓網友也能更直觀得體會到這一部分人的生活。而“走過的印跡”則是指2011中國居民生活質量數據,“底線無路可退”是通過新浪微博,對道德底線展開的微話題。從以上內容可以看出,網絡媒體敢于碰觸嚴肅話題,敢于直面社會問題,以民生為主題設計的網頁和專欄,更貼近百姓,貼近生活,也更能讓網民看到網站在“兩會”報道上的匠心獨運。 加大內容策劃力度,從海量新聞里精挑細選,精耕細作,用互聯網的方式進行設計和編排,這不僅提升網絡新聞的品質,實現網絡新聞的增值閱讀,更重要的是網站可以在一系列的策劃里注入自己的網站理念和理想,從根本上來影響廣大的網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