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一般大眾對新聞廣播都“只聞其聲,不見其人”,因此廣播新聞,不僅應滿足聽眾的內容需求,還應同時要滿足其聽覺審美需求。廣播新聞要力求發揮聲音的優勢,使音調親切自然、接近生活實際,內容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從而可以使聽眾聽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感受到聽的樂趣,從而更加喜歡和熱愛新聞廣播。 三、與網絡融合,不斷創新廣播媒體發展新模式 現如今,新聞報道不僅要求做到時效性、真實性,同時還更加強調距離感、直觀感。 無論是廣播、報紙、期刊、電視都在全力以赴地調動各種表現手段滿足受眾對生動形象的需求。對廣播媒體來說,如何找到各種機會獲取視覺傳播的新平臺,這樣既包括與其他傳統媒體合作及共享內容,同時注意不斷出現的新技術可以提供的可能發展平臺和空間。例如,在5.12汶川大地震期間,著名廣播電臺“中國之聲”在節目直播期間同時進行了中國廣播網的直播,許多地方電臺的相關網站上還可以看到關于震后救援的圖文信息。 新聞廣播媒體與網站之間的融合,有效地彌補了廣播電臺線性傳播、稍縱即逝的缺點,使聽眾可以隨時檢索到對自己有用及喜愛的廣播節目;網絡媒體除了為廣播媒體提供了傳遞視覺信息的重要平臺之外,對二者受眾的互補起到了一定作用,擴大了新聞廣播信息的傳播范圍。 四、以平民化作為廣播新聞改革創新的新航向 廣播相較于影視、報刊等其他媒體,傳播速度快而覆蓋面廣,具有自己的獨特優勢,可以通過動聽的聲音媒介把信息即時傳到四面八方;廣播聲情并茂,易接受性強、親和力高,可適應各種不同文化程度的受眾。相對于報刊、網絡等媒體而言,廣播的輻射對象可以包含文化層次相對較低的普通民眾,不僅僅限于高文化的社會精英階層。因此,廣播又有“平民媒體”的美譽,可為人口的絕大多數所接受,在廣大的農村和城市仍具有著廣袤的市場。 廣播新聞要以平民化為自己的航向,即要站在廣大受眾的角度確定新聞價值標準,使傳播內容能夠充分表現民眾生活,滿足受眾需求,使傳播方式能夠切入平民視角,從而貼近社會,表現民眾生活。 五、不斷創新廣播新聞的內容 雖然新聞內容都須反映客觀事實,其客觀依據無法創新;但同一內容,廣播報道的新聞角度及播報方向卻有多種變化、選擇,完全可以創新,也只有創新方能取得好的收聽效果。 欲做到新聞內容的創新,必須走本地化道路。本地化是指力求滿足本地居民的需求、喜好,并不等同于本地新聞及以本地視角報道新聞(包括全國及國際新聞)。做到本地化,必須注意以下兩個要點:第一,關注本地居民的信息需求;第二,關注本地居民的交流需求。 其中,后者常被新聞從業者所忽視。因此,本地化是地方廣播的克敵制勝的妙訣,戰勝競爭對手的利器。本地化為與本地居民接觸與交流的有效方式,不僅包括內容和新聞視角的選擇、核心要素的實現,而且也包括報道方式的延伸。 比如,一個電臺長期關注當地某商業區所存在的問題,這不僅是一種本地化的具體形式,同時也是一項新時期對廣播媒介的具體要求。美國某州立公共廣播電臺曾用長達半年的時間關注一家公共社區的房屋質量問題,對該公共社區各個階層、各色人等進行了專訪,對各種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解剖,這就是一種典型的本地化落實手法。在現實生活中,廣播新聞媒體可以關注的事實、角度非常多,可觸及社會制度、文化、教育、體育、風俗習慣等各個方面,可針對某一問題或以某種特殊視角而進行廣泛而透徹的報道。這樣的報道貼近生活,可反映民生,并起到輿論監督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