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三)影響面廣 突發性事件,通常又表現為災難事件,往往會對社會產生巨大的沖擊力和震撼力。災難本身會對人類的自身安全密切相關,同時影響到生活、政策、安全、經濟等方方面面。以5·12汶川地震為例,雖然災情發生在四川,但是它的影響絕不僅僅是數千人的人員傷亡,隨之而來的還有四川地區的交通全面緊張,旅游業的沖擊,震區的經濟體系沖擊,而這些沖擊就像水中投下的一顆巨石很容易波及更大范圍,尤其在全球化進程迅速發展的今天,金融、環境的危機都不是一方或者一個國家所能獨立承擔和解決的。所以,突發事件本身所造成的影響面非常之廣。 二、報紙相關報道策略分析 可以說,報紙在突發事件的報道上屬于“先天不足”,因為在電子信息化的今天,它首先在時效性上已失去先機,而“時效性是衡量突發事件報道的首要標準,誰能更快、更先的報道某一突發事件,誰就抓住了受眾,引導了輿論,設定好了人們的‘認知議程’,在競爭中取得了至少一半的成功。”和電視及網絡微博等相比,報紙無法做到現場直播,且這種時效上的滯后性無法改變。但是報紙有自己的優點是易保存。我們假設并不是每一個讀者都有時間、注意力在觀察突發事件的同步發生。而對于突發事件的緊急利益之外讀者,或者“興趣讀者”來說的話,在稍后的幾個小時或者第二天清晨接收這個消息,也沒有存在太大的信息損失。相反,對于這一類讀者來說,他們更關注的是事件進展,事件影響和分析,而這一部分,恰恰是報紙的傳播優勢所在。下面筆者用一份突發事件下的典型成功報道個案,探討在突發事件中報紙如何展開新聞報道。 事件:2011年3月11日 日本地震 案本:《東方早報》3·12日1~8版內容: 1.消息的披露(頭版) 用醒目的標題及圖片引出新聞事件的發生,引起讀者和潛在讀者的關注。 2.事件詳情(第2~5版) 以大量圖片文字,詳細描述新聞事件。順應讀者心理,首先帶入新聞現場圖片和最新災情詳細報道,同時搭配幾則事件側面消息的組合,例如“核反應堆氣壓超標,日本急遣化學特種兵”、“美國‘里根’號航母馳援日本,梁光烈稱中國軍方愿協助救災” 3.讀者的聯系(第6版) 災難事件中,人員的傷亡往往最牽動人心,在介紹完事件現場狀況之后,從報紙的人性化角度出發,第三部分介紹人員傷亡情況,同時,更關注該報的目標讀者,即上海市民的傷亡情況,找到新聞的接近性,“中國在日3000游客暫無傷亡 ”、“宮城縣一帶有3萬中國人 上海在日游客共有55個團1550人”。 4.資料的配合(第7版) “日本地震能量超過汶川幾十倍”,與5·12地震的對比,可加深我們對日本此次地震的了解,“專家解讀日本地震關鍵應急體系”,同時放入相關的應急體系解讀,既可借鑒國外優秀經驗,又起到傳播知識的社會功能。 5.專業角度的影響分析(第8版) “強震或拉低日本GDP一個百分點”,快速反應,從經濟的角度分析日本震災帶來的影響,做深度報道,同時發布市場預警“股市下挫”、“半島芯片價格可能暴漲”,一方面,做到立體解讀事件,另一方面,彰顯報紙在經濟報道領域的專業實力。 通過以上對《東方早報》的結構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在目前的報紙類突發事件報道中,獨立的新聞報道特點有: (一)以大標題、大圖片強調沖擊力,以版面實現表現力 對于突發事件尤其是災難事件初期,對受眾來說最有震撼力和沖擊力的莫過于新聞現場。報紙做不到現場直播,但是近年來的版式已經在標題和圖片的醒目性上變得更加大膽。《東方早報》的這份設計,頭版主題圖片是海嘯中心的巨大漩渦,頭條標題字字碩大,通欄,僅在右下方給出4個標題導讀,整版讓位于圖片和大標題;2~3版更是實現少見的通版,隨著報紙的展開,一張震區現場殘垣瓦礫四處失火的巨幅照片撲入眼前,熊熊的大火燃燒了半個版面,右邊配有一張小圖,首相菅直人在國會會議中神情驚慌,成功的塑造了災情告急的緊迫形勢。 可以說,有聲畫面媒體的優勢是可以通過畫面、聲音、解說的組合實現更大的信息量和現場感,這些都是最能造就真實感和沖擊力的因素,但是現場直播也可能產生的一種結果是,現場環境的混亂使得直播新聞質量不穩定,并且要求突發事件的拍攝角度、節奏和邏輯推進上有一個快速準確的把握,而報紙的優勢就在于有一定的時間可以去篩選一至幾張極具表現力的新聞攝影圖片,以其為核心,強調、放大這種簡單明確的震撼,同樣也可以打動人心。 (二)層次清晰的事件詳情整理 突發事件初期是信息量爆發的時期,但是受眾接收什么,最應該選擇什么,最有價值的又是什么?報紙編輯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冷靜和比較之下,可以更清晰的整理出事件的核心與主次,把它們分重點、多角度、成梯次的整合在讀者面前,使得讀者對新聞事件的整體、主次有一個清晰的系統認知。這種系統性,對于那些信息把握能力弱的受眾來說是一種幫助,而對災難事件的社會引導更有重要意義。通常災難都會伴隨著救援,有人受傷就會伴隨著溫暖,報紙編輯可以巧妙的把將它們同時展現在讀者面前,避免了信息失衡,這對安定社會情緒、安撫社會恐慌起著極大的積極意義。 (三)廣視角、深層次的事件解讀 “報紙單純的報道發生了‘什么’事件,只是單純的敘述傳統報道中的5 W已不合時宜。在新媒體傳播環境下,意義與背景同樣需要在新聞報道中體現,這種體現類似一個專門的稱謂:解釋。傳媒要解釋引發該事件的主、客觀原因,來自政府方面的事件姿態,同時思考在社會發展的方面該事件所帶來的意義及警示,換句話說,追尋事實真相、尋找延伸性新聞,思考新聞背后的意義,這是現代傳媒要做的事情。”這是美國學者沃爾特·福克斯最近在其《新聞寫作》一書中指出的。 這種解釋的工作,即報紙傳媒的最優勢:深度報道。突發事件一旦發生,當地、全國甚至全世界都有可能產生關聯,例如汶川地震,雖然震中在四川,但是全國僅三個省沒有震感,事件在地域和人口上牽連極廣,心理和地域上也呈現雙接近性,這樣的事件,單純介紹地震本身,遠遠不能滿足新聞需求。身處突發事件當中,真正可以將新聞實力展現出來的是傳媒挖掘事件延伸性新聞的意識和能力,而這種能力的展現,又依賴于記者必須有深刻的遠見和寬廣的視野。如強震在經濟社會交通方面帶來了怎樣的影響,反應出社會應急體系有什么缺陷,事件中的齊心救援在民族凝心力上給我們什么樣的啟發等等,都是傳媒可探索和要報道的選題。 (四)新聞策劃、社會活動的策劃 近年來報紙在傳播的雙向性上也在做出不斷的嘗試和突破。利用自身的社會資源,發起社會活動的新聞策劃,或者利用自身的傳播平臺,展開社會公益活動策劃,是越來越多的報紙的探索方向。例如汶川地震中的《錢江晚報》也以一句“我拿什么幫助你,災區?”作為策劃主題,體現了它獨特的人文關懷視角。值得一提的是,在突發事件初期,更多的是信息的爆炸,而突發事件因其影響的巨大性,一般不會很快結束,隨著事件的后續進展,將給報紙的新聞策劃、公益活動帶來更多的時間和新聞角度。 綜合來說,擅長深度報道,注重新聞策劃,以更加慎密的事件詳情彌補時效,版面表現手段更加多樣化,版面設計更加追求沖擊力及表現力是目前報紙在突發事件報道的現狀和發展趨勢。 (諶利,女,周口師范學院新聞系講師,碩士。) 參考文獻: [1] 趙振宇.新聞報道策劃[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 [2] 徐學江.突發事件與國家形象,載劉洪潮主編:怎么樣做對外宣傳報道[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 [3] 劉德杰.論我國政府發言人制度的完善—以突發事件的處置為視角[D].南京師范大學,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