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在基層凈化心靈 越深入基層,記者們就越強烈地感受到,基層是最好的課堂,群眾是最好的老師,走進基層、走進群眾,才能磨礪自己的意志,凈化自己的心靈。記者采訪大學生“雞司令”甘盛良,發(fā)現(xiàn)他放棄城市舒適的生活,回到條件艱苦的家鄉(xiāng),帶領村民一起養(yǎng)雞致富。他的人格魅力讓記者肅然起敬。還有長途客車機修工為了保障春運,他們中的很多人整個春節(jié)都沒能回老家看看父母,他們卻告訴記者,他們最高興的時候就是看著一批批旅客登上自己維護的客車,平安地回家過年。 群眾最普通,也最偉大。這些看似普通的人們以默默奉獻和頑強意志,給了記者最深的感動,讓新聞工作者的心靈受到強烈的沖擊和震撼,無異于上了一堂堂生動的思想教育課。 在基層提升素質 基層是改革發(fā)展的課堂,是新聞工作的源泉,也是記者成長的沃土。走基層讓記者開闊了視野、提高了能力、磨礪了意志、鍛煉了品格,逐漸學會在基層滾燙的生活中歷練自己,從社會實踐的肥沃土壤中汲取養(yǎng)分。 基層中有著最豐富的題材,如何更好地展現(xiàn)基層發(fā)展的真實面貌,表達群眾的心聲,拉近與群眾的距離,促使記者不斷地思考和嘗試,也促使記者不斷提升能力和水平。基層采訪中,記者發(fā)現(xiàn)老百姓的語言最實在、最生動,有時他們的一句話、一個表情、一個動作,勝過大段解說。因此,福州電視臺開始在新聞報道中嘗試少用甚至不用解說詞,而以大段同期聲的剪輯來還原事件,表現(xiàn)最真實的基層生活。在東洛島的采訪中,為了更好地展現(xiàn)島上真實的情況,就用同期聲來記錄群眾集中領水的整個過程,并在其中融入記者的親身體驗和感受,其間不插入任何解說,讓觀眾自己去感受東洛島居民的缺水程度。 深入基層,走進群眾,記者與群眾的心貼得更緊,增強了大局意識,更加自覺地服務群眾、維護群眾利益。《城事能見度》欄目記者林嵐采訪了臺江區(qū)某酒樓占用長汀花園小區(qū)車庫的問題,她父親知道后,打電話告訴她說該酒樓他們家有股份,能不能不播出這條新聞。林嵐毫不猶豫地說,開酒樓要有停車場,不符合條件就不要開。回臺后林嵐及時編輯、播發(fā)了這條新聞,促進了問題的解決,最終小區(qū)車庫回到業(yè)主居民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