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為真正回答好新聞工作“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重大課題,“走轉改”活動開始后,福州電視臺迅速響應、積極行動,臺領導帶頭走基層蹲點調研、采寫報道,帶動編輯記者走進基層,服務群眾,提升素質。目前福州電視臺所有一線編輯記者都走出了高樓大院,深入基層采訪,先后開設了《走基層》、《一線見聞》、《蹲點日記》、《我在社區》等多個專欄,建立基層聯系點100多個,播出各類走基層的新聞、系列、專題300多篇(期),通過新聞報道,積極反映群眾呼聲,為群眾解決實際問題200多件,“走轉改”活動取得了扎扎實實的成效。
臺領導帶頭走基層
基層的素材最豐富,基層的故事最生動,基層的形象最鮮活,走基層也最考驗人、鍛煉人、教育人。福州電視臺領導和一線編輯記者深入山區海島、田間地頭、工廠車間,在最本色的基層中尋找到最動人的新聞事實,也在摸爬滾打中得到了難得的錘煉。
2011年9月7日,電視臺副總經理劉義萍和吳乙平副總編帶著《福州新聞》、《關注》欄目組人員前往永泰縣紅星鄉淡洋村鳳陽農業金銀花種植基地進行采訪。他們的采訪報道從漫山遍野的金銀花開始,詳細詢問了金銀花的功能和效益,對當地種植金銀花的前景和市場進行了深入了解。對當地村民的就業和收入進行了前后對比,真切感受農村發展新氣象,同時對金銀花種植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解決之道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福州新聞》欄目記者魏欣與同事不懼車船顛簸,幾進連江縣東洛島,和村民們一起提水,共同打井,體驗島上淡水匱乏窘境,為打出新井深感欣慰。在福州洪塘立交橋西匝道施工工地,《新聞110》記者曾光、劉陳力與工人們一同搬運鋼筋、填裝水泥。在閩清荒無人煙的高山上,《關注》欄目記者江軍與線務局的工作人員,連續10小時巡視光纜線路。
在走基層中,記者們深刻地感受到,有些事情書本上學不到,網絡里查不到,只有走進基層,深入溝通,才能傾聽到、觸摸到、發現到;寫百姓身邊的事,講百姓當中的人,讓新聞帶著露水的濕潤,帶著泥土的芳香,新聞才會充滿活力,才能深為受眾所歡迎。
在基層凈化心靈
越深入基層,記者們就越強烈地感受到,基層是最好的課堂,群眾是最好的老師,走進基層、走進群眾,才能磨礪自己的意志,凈化自己的心靈。記者采訪大學生“雞司令”甘盛良,發現他放棄城市舒適的生活,回到條件艱苦的家鄉,帶領村民一起養雞致富。他的人格魅力讓記者肅然起敬。還有長途客車機修工為了保障春運,他們中的很多人整個春節都沒能回老家看看父母,他們卻告訴記者,他們最高興的時候就是看著一批批旅客登上自己維護的客車,平安地回家過年。
群眾最普通,也最偉大。這些看似普通的人們以默默奉獻和頑強意志,給了記者最深的感動,讓新聞工作者的心靈受到強烈的沖擊和震撼,無異于上了一堂堂生動的思想教育課。
在基層提升素質
基層是改革發展的課堂,是新聞工作的源泉,也是記者成長的沃土。走基層讓記者開闊了視野、提高了能力、磨礪了意志、鍛煉了品格,逐漸學會在基層滾燙的生活中歷練自己,從社會實踐的肥沃土壤中汲取養分。
基層中有著最豐富的題材,如何更好地展現基層發展的真實面貌,表達群眾的心聲,拉近與群眾的距離,促使記者不斷地思考和嘗試,也促使記者不斷提升能力和水平。基層采訪中,記者發現老百姓的語言最實在、最生動,有時他們的一句話、一個表情、一個動作,勝過大段解說。因此,福州電視臺開始在新聞報道中嘗試少用甚至不用解說詞,而以大段同期聲的剪輯來還原事件,表現最真實的基層生活。在東洛島的采訪中,為了更好地展現島上真實的情況,就用同期聲來記錄群眾集中領水的整個過程,并在其中融入記者的親身體驗和感受,其間不插入任何解說,讓觀眾自己去感受東洛島居民的缺水程度。
深入基層,走進群眾,記者與群眾的心貼得更緊,增強了大局意識,更加自覺地服務群眾、維護群眾利益。《城事能見度》欄目記者林嵐采訪了臺江區某酒樓占用長汀花園小區車庫的問題,她父親知道后,打電話告訴她說該酒樓他們家有股份,能不能不播出這條新聞。林嵐毫不猶豫地說,開酒樓要有停車場,不符合條件就不要開。回臺后林嵐及時編輯、播發了這條新聞,促進了問題的解決,最終小區車庫回到業主居民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