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身為一名《看戲》欄目的編導,我深為自己是欄目的一員而感到驕傲。歌仔戲是地方戲中鄉土氣息最濃、流行最廣、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地方戲劇。2005年2月1日,自從《看戲》欄目開播以來,吸引了眾多閩南戲迷,并長期穩固了欄目的收視群,在“走轉改”這個概念提出來之前,其實欄目一直都在走基層,我們與閩南地區近百家民間劇團都有著良好互動。2011年,欄目借著“走轉改”的東風更是轟轟烈烈地舉辦了兩岸第一場歌仔戲旦角評選——“歌仔戲十二旦”。 去年9月初,自比賽選手公開召集消息發布之后,閩南地區廈門、漳州、泉州包括民間職業劇團演員、戲迷在內的近兩百多名選手參加此次評選。“歌仔戲十二旦”為廣大群眾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的舞臺。有個年過七旬的老人郭茶花家得知該活動之后,從翔安趕到比賽現場。這位七旬的歌仔戲愛好者是位失聰的老人家,一生愛好歌仔戲。她在唱完歌仔戲之后,說了這樣一番話:“感謝中國共產黨,感謝人民政府,為我們提供了這個舞臺!”樸實的話語深深打動了在場每一位工作人員的心。 賣豬肉的阿姨陳陽花說她熱愛歌仔戲一輩子,從年輕到現在,雖然沒在正式的舞臺演出過,卻從沒放棄過對歌仔戲的追求。她在比賽舞臺上亦歌亦舞了五分鐘,時間到了,她依然忘我地唱著。聽完評委的點評后,陳陽花阿姨唱著歌仔戲歡快地走出會場。藝術無國界,藝術同樣也是無貴賤的。“只要您熱愛,您就是最美的。”在場的每個工作人員不禁感慨。這樣平凡的一位阿姨,卻能如此熱愛自己的戲曲文化,如果沒有這樣的一個和群眾接觸的機會,又怎么能體會得到呢?這類的事情在整個“歌仔戲十二旦”評選過程中時常出現,不一而足。 在“歌仔戲十二旦”評選中期,為深度挖掘選手背后的故事,欄目組三個人以微薄的人力奔赴閩南三地,行走于狹窄坎坷的山路,千里迢迢,為的是深度挖掘最基層最群眾的一面。鄉村小路不比城市大道,我們通常要在一個村莊繞上一個多小時才能找到拍攝對象所在地。以簡陋的戲曲舞臺為背景,采編人員和被采訪者面對面坐在小板凳上,我們的采訪就這樣開始了。在多次深入閩南鄉村蹲點采訪的過程中,我們和民間歌仔戲演員進行交流,了解他們的工作環境、演出工作中的酸甜苦辣。 欄目從去年上半年開始,通過欄目版塊增設、團長論壇成功舉辦、聲勢浩大的民間劇團旦角比賽活動,多次深入基層跟蹤拍攝。欄目組成員通過基層實踐活動耳濡目染,從樸實的民風中,升華思想,洗禮心靈,積累了可貴的節目制作經驗。也讓我這個閩南人深深感覺到:歌仔戲,源于民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