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影像資料】紀錄片《南京長江大橋》 “爭氣鋼”片段 【解說】(劉譯文旁白)爺爺說,當年建橋開始的時候,是蘇聯給我們提供鋼材的,可是后來他們不給我們了,那時大橋才剛剛開始建造,這可怎么辦呢? 【采訪】原鐵道部大橋局高級工程師、時任南京長江大橋技術員車家明:當時的鐵道部的部長呂正操,到大橋局來,找到我們的局領導,找我們的那些總工程師商量,商量的結果是同意不請專家。 【解說】之后,南京長江大橋的工程技術人員終于研制出一種錳低合金橋梁鋼,它比一般的國產鋼材性能提高了30%,達到了南京長江大橋的建造標準。這就是當時大家說的“爭氣鋼”,而這座橋也被人們稱為“爭氣橋”…… 優秀原創少兒電視節目一等獎作品——揚州廣播電視臺出品的《淘喜寶軍事夏令營特別節目之不拋棄不放棄》,也是一個“小中見大”的好例子。節目記錄的是孩子們在淘喜寶軍事夏令營里所發生的事,兩個排的孩子爭奪“紅旗排”,孩子們經歷了拓展訓練、搭帳篷、1000米長跑。期間,孩子們有合作、有爭吵、有分歧,最終通過主人公演講式的鼓勵,孩子們又重新團結起來,為了同一個目標共同努力。盡管孩子們沒有獲得“紅旗排”,但是他們懂得了不拋棄任何一個隊友,不放棄任何一次機會的道理。節目中大量的現場同期聲、采訪,使一個個動人的小故事躍然于屏幕之上。 【配音】還沉浸在興奮中的我們,開始了爭奪“紅旗排”的征程:在第一輪“不倒森林”的較量中,我們必須相互配合,盡量讓手中的管子不倒。然而,在這樣一個簡單的游戲中,我們卻遇到了很大的困難。 【同期】班長:現在我來發口令,我數到“一二三”的時候,你們就抓,一,二,三,抓!一,二,三,抓!一,二,三,抓!怎么又倒了啊? 一排同學:一,二,三,不錯啊,再來一次,一,二,三,一,二,三,抓! 【配音】在一排慶祝勝利的歡呼聲中,我們沒有總結教訓,而是開始了無休止的抱怨,在大家看來,問題都出在別人身上。 【采訪】同學1:失敗在我們太緊張,沒有秩序,數到二的時候就開始放手了。 班長:我覺得就是輸在有些人只顧自己拿那些管子,他們每次抓管子的時候,就抓中間,而我們就不好抓上面了。 朱鴻源:班長口令也喊得不好,如果口令喊得好我們也能接上。 【配音】在總結完所謂失敗的教訓之后,我們開始了第二輪“高山流水”的比拼:我們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運送盡可能多的乒乓球,才有可能扳回一局。這一次,我們信心滿滿。 【同期】同學們:開始!不要掉啊!不用急!等球過去了,到第三個人那邊,慢點慢點慢點,這邊來一點!你干嘛!你干嘛!不要吵不要吵…… 二、難題易做 少兒電視節目的有效傳播,也是一個難題。此次評選的優秀少兒廣播節目一等獎作品——吳江廣播電視臺出品的《七色花》為我們破了此題。吳江人民廣播電臺《七色花》欄目將廣播信號接入校園“江村娃”廣播系統,與各校廣播站進行了技術無縫對接,搭建了《七色花》——“江村娃”校際廣播互動平臺。2009年,《七色花》欄目組把《七色花》——“江村娃”校際廣播平臺拓展、延伸到外來民工子弟學校,使全市5萬多名“江村娃”實現了在教室里定時收聽《七色花》節目的愿望,做到了對目標人群的定點定時全覆蓋,保證了傳播效果。 小薇姐姐:用你的心去感受,用你的心去聆聽,讓我們一起走進《奇奇小喇叭》校園新聞播報板塊。 龔蓓昕:首先,讓我們一起跟隨小記者迮奕婷去瞧瞧市實驗小學開展的“垃圾分類學問大”活動情況吧! 【連線】收音機前的聽眾朋友們,大家好!我是來自市實驗小學“江村娃”通訊站的小記者迮奕婷。 楊帆:鱸鄉實驗小學的“江村娃”在蘇州市青少年機器人比賽中獲得了好成績!讓我們來聽聽“江村娃”小記者發來的報道吧。 【連線】收音機前的聽眾朋友,大家好!我是來自鱸鄉實驗小學“江村娃”通訊站的小記者吳瑜…… 《七色花》欄目在制作方式上讓學校、學生唱主角。每檔節目由各個學校輪流安排小主持人參與主持、錄制;每個板塊內容都由學生直接創作、表演或采制,充分體現了貼近性、參與性和原創性。《七色花》以新穎的傳播模式、豐富的節目形態、開闊的視野、鮮明的價值,多元展現少年兒童自我展示、自我熏陶、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空中平臺”,受到了少年兒童和老師、家長的喜愛。 三、深題淺做 深奧的知識,如何使孩子們易于理解,又如何進行盡量淺顯的電視化呈現?這里提到的“淺”并不等于簡單化,而是指深入淺出。優秀少兒電視欄目一等獎作品——優漫卡通出品的《聰明大發現》欄目,每周4期,每期10分鐘,分“奇思妙想”、“打破砂鍋”和“快問快答”三個板塊。“奇思妙想”板塊采用微型情景劇的形式,每期節目設定一個趣味科學話題,通過展現一段生活場景,引發觀眾對生活中科學問題的探索。“打破砂鍋”板塊則是以演播室現場做實驗的形式,揭示相關問題的科學原理,讓小觀眾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快問快答”通過回答小朋友的提問,加強互動性,擴大節目的容量。 該欄目的最大特點是采用了情境化的演繹方法,科學原理不是填鴨式地灌輸,而是借助新穎有趣的實驗和主持人生動活潑的說明表達出來。欄目注意調動小觀眾的參與熱情,讓孩子們一起做場外實驗,在生活情境的設置中,讓孩子們完成對科學知識的建構。 送評的這期節目以安全帶的作用為話題,向小朋友們介紹了牛頓第一運動定律這一經典物理學中的基本定律。節目以觀眾來信提出的“開車為什么要系安全帶”這一問題引入,激發小朋友們的思考,由安全帶的作用引出牛頓第一運動定律即慣性定律。為了讓觀眾更好地理解物體的慣性,欄目組特地安排了兩個實驗:第一個是雞蛋實驗。雞蛋沒有受到橫向外力的作用,沒有跟著飛出去,這是物體沒有外力就會保持靜止不變狀態的實例。第二個是玩具汽車撞墻實驗。小車受到墻的阻擋,被迫停止,但小車上的玩偶卻向前摔了出去,這說明運動的物體沒有受到外力的作用會依然保持運動的狀態。這兩個實驗比較全面、形象、生動地說明了物體的慣性,給觀眾很深的印象。最后的“快問快答”環節,是一個與小觀眾進行更多互動的環節,由主持人現場解答全國小朋友通過來信、來電向主持人提出的科學小問題,有利于調動小觀眾的參與意識,激發他們對科學的興趣。 該片以場內實驗和短片等多種形式,向觀眾演示慣性定律,主持和解說充分照顧到小觀眾的接受能力,有利于他們對這一科學定律的理解和掌握。節目注重互動交流,分寸把握得當,是一檔形式生動活潑、富有教育意義的科普節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