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應對各種各樣的突發性事件已成為我國各級政府面臨的一項重大挑戰。農村總體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長期以來公共投入嚴重不足,加上特殊復雜的地理形勢等原因,導致農村整體應急管理落后于城市,突發性事件報道嚴重滯后。做好農村突發性事件報道,用正確的輿論引導民眾,對新聞媒體提出了新的要求。 農村突發性事件包括:自然災害,如周期性臺風、洪水、暴潮、地質災害;公共供給不足帶來的衛生隱患問題,如農村居民的傳染病發病率普遍高于城鎮居民,結核病、腸道傳染病、血吸蟲病等在農村時有爆發,并且隨著民營經濟的發展,出現了大量高污染企業從城鎮向農村轉移、發達地區向不發達地區轉移的趨勢;各種矛盾引發的群體性非理性行為。 一、輿論引導中出現的問題 傳統的輿論引導方式是通過對信息的集中控制來消除不利的輿論,隨著社會開放程度的加深,這種引導方式的弊端越來越明顯,到了需要調整的時候了。 1.農村突發性事件與媒體反應能力的錯位 以前對突發性事件,媒體采取的信息量發布峰值是“低、中、高”,公眾第一時間得不到想要的信息,時過境遷“新聞”才晃晃悠悠地出來,在事實真相發布時,有的甚至已經成為往事。近幾年,特別是“非典”事件爆發后,媒體有了“絕不允許緩報、瞞報和漏報”的“尚方寶劍”,可以盡快公開信息,大大提高了新聞報道透明度。 然而,實際情況并不盡如人意。以2004年浙江海寧“2·15”特大火災事故報道為例。事故是在下午2時15分發生的,又是地處交通發達的滬杭之間的農村,從杭州和上海到事故發生地均為一小時多一點的車程。下午6時,趕到現場的媒體只有兩三家,絕大部分媒體是在晚上七八點鐘后趕到的。事后許多媒體感到遺憾,沒能抓拍到第一現場。只有少數幾家媒體在當日晚間新聞中作了簡單報道,但由于沒有第一手圖像,信息量明顯減弱。大部分媒體是在次日進行報道,比較詳細的報道是在第三天,但均缺乏直觀畫面和一線資料。其實許多媒體較早就得知發生了火災,但沒有像對高樓、礦區等敏感地方那樣重視,認為農村的一次草屋火災沒有大的新聞價值,所以有的只是電話詢問,有的媒體是在“發生火災,有傷亡”直到“發生火災,有特大傷亡”的不斷報料中,才感到了新聞的價值,指派記者趕赴現場。當然,事故地處農村也為媒體尋找發生地帶來了困難,結果是絕大部分媒體沒有拍攝到火災現場鏡頭,使一場損失極大的造成40人死亡的火災與媒體零碎的報道形成了較大的反差。 2.權威信息與虛假信息傳播的交融 突發性事件發生后,有關部門都會召開新聞發布會或通氣會。海寧“2·15”特大火災后,浙江省和海寧市都舉行了相關的新聞發布會,但事實真相仍不明朗,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死亡人數多而知情人少,由于受災群眾年齡大,文化低,表述不清,火災發生過程誰也說不清楚。這次火災報道公開了災情信息,但由于媒體缺少第一手資料和圖像,報道顯得單調和信息量少。一些媒體也采取了走訪周邊群眾的做法,力爭充實報道信息,挖掘有新聞價值的信息,追求事故發生的深層次原因。但也出現了真假信息交融傳播的問題,給當地政府造成了更大的壓力。特別在受害者后事處理上,有的媒體越位充當了“法官”。突發性事件發生后,虛假信息往往是難以避免的,媒體應增強判斷力,客觀報道,力求公正。 3.深層次剖析與受眾接受心理的沖突 突發性事件報道,傳達信息相對容易,而對事件的深層次剖析難度就大得多。這次火災,沒有看到深層次剖析報道,當地的干部群眾尤為不滿,認為報道沒有說到點子上,反映了記者對農村的現實、對農民的現狀不了解,高估了農村的生存環境。火災暴露的是農村公共秩序管理上的不足,而有的媒體糾纏在消防、土管、文化設施、圖書閱覽室、迷信活動等表面現象上,沒有抓住當前農村的癥結問題。重大突發事件報道由于其突發性的特質,前期的輿論導向容易模糊,輿論引導的政治風險大,地方政府和國家有關部門往往以政治的眼光來看待重大突發事件,而記者更多地從新聞傳播的角度來看待問題,這就造成了重大突發事件報道理解上的偏差。 二、對農村突發性事件的輿論引導 假如把社會比喻成一臺機器,那么在突發性事件面前,大眾媒介首先是“穩壓器”,幫助民眾從突發性事件帶來的情緒中盡快地解脫出來,保證社會的安穩。 1.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 突發性事件報道敏感度高,把握不好容易產生負面影響,給社會穩定造成危害。因此,報道突發事件要從政治上、大局上著眼,充分考慮到事件的復雜性、敏感性和報道后可能產生的影響。在形勢不明朗的情況下,有些情況不宜立即公開,有些情況需要暫緩處理,有些情況要輕重有別、內外有別。突發事件是一個復雜的多面體,摻雜著各種因素,記者在報道中應當客觀公正,不把個人情緒和意見摻雜其中,防止以偏概全,誤導受眾。對于突發事件中暴露出的問題,要客觀描寫,不能為泄一時之義憤而偏離筆端。否則,既違背了新聞真實,又達不到輿論引導的目的。 2.追蹤到底,深層開掘 突發性事件的背后往往存在著深層次的原因,媒體在第一時間的報道中尚不能反映出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相關部門調查的深入,一些問題將逐步暴露出來,記者應鍥而不舍地追蹤到底,進行后續報道。提供真實、豐富、連續的新聞信息,是媒體尊重和滿足受眾知情權的要求。受眾接受新聞信息,既是進行信息確認、材料收集的過程,也是新聞報道影響受眾已有觀念的過程,而這正是媒體有效引導社會輿論的直接方式。在農村大眾報組織的《記者回鄉調查》這組報道中,記者王德貞寫了《大棚火災凸顯農業保險“兩難”》一稿。在長期和“三農”打交道的過程中,王德貞早就發現農業生產受自然災害等方面的影響大這一現象,一遇不測風云,農民辛苦一年甚至幾年的努力就化為泡影。王德貞對這一問題的留意,通過農民的大棚火災表現出來,并提出了農業保險“農民保得起公司就賠不起,公司賠得起農民就保不起”的兩難尷尬現狀。因為對農民家底薄、承受意外災害能力差的現狀的了解,記者才會去關注農業保險;因為愛農為農的責任心,記者才能在大量調查的基礎上寫出這篇份量很重的稿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