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互聯網的分化比其他產品更重要 當然,互聯網的細分趨勢也包括綜合性網站,大而全的網站也有,只不過比較少罷了,綜合性網站也是互聯網分化的一個分支。 在生活中除了專賣店,也應該有大型超市、綜合商場。在生活中,甚至不能想象有那么多的專賣店。人們更愿意去的是綜合性商場。因為逛街需要走著逛,大部分像我這樣的男同志,對于一站全有的綜合性商場都心存恐懼,但那如果都是專賣店,逛街該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啊。得一家家地走,看她一件一件地試。 但是在網絡上,一切都變得不同。網絡的易檢索特性、轉換方便,加上滿足人們檢索需求的網址之家的出現,使“專賣店”成為主流,“綜合性商場”反倒成了邊緣產品。即使有,存在的數量極其有限,非到規模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才行,比如新浪、搜狐、網易、騰訊那幾家門戶網站。 而且,網絡的無疆界特性,為細分市場提供了龐大的客戶基礎,在現實中,有些過于小的細分領域,由于區域限制,是不足以支撐起一個能贏利的市場的。但是在網絡上,再細小的領域,都有足夠大的人群支撐。 當然,互聯網產品的易得性只是使這種“專賣店”模式有了實現可能,對于網絡贏利模式而言,在渺如煙海的信息、服務、產品中,一種互聯網產品,必須獲得更多吸引力,需要更多關注,否則,什么都不是。滿足細分市場,專注于某一領域,才能獲得某些人的持續關注。否則就是默默無聞。這是“專賣店”模式的現實需要。 因此,與其他媒介產品比較,互聯網產品分化趨勢更明顯,發生得也更迅速,短短幾年,誰現在能數的清到底有多少種產品,有多少種贏利模式。但是確定無疑的是,大部分能生存下來、滿足人們需求的都是定位非常清晰,市場細分明確,專注領域十分狹小的產品種類。 報紙新聞網站為什么不能賺錢 以互聯網的分化趨勢來反襯報紙新聞網站,報紙新聞網站這么多年都沒有起色的原因就找到了。現在大部分的報紙新聞網站都叫什么在線的,四川在線、浙江在線、河南在線等等,特征都是一致的,都是“綜合性商場模式”,上面什么都有,試想,在這無任何疆界的互聯網平臺上,那么多定位類似、內容雷同、功能一致的新聞網站,試圖從中出類拔萃是多么困難的一件事情啊。 這就是報紙新聞網站長期得不到發展的關鍵問題。 新聞網站以新聞吸引點擊量,然后以點擊量來吸引廣告的贏利模式其實也是有效的,新浪、搜狐不都做得很好嗎?新浪、搜狐等新聞門戶網站利用全國傳統媒體的內容資源,吸引來倍受廣告客戶關注的流量。但是,全國也就那么幾家新聞門戶網站能夠實現比較好的發展。除此之外,還有哪些有較好贏利規模和前景呢? 其實這也符合事物發展規律,“只能數一數二,不能不三不四”,在某個范圍內,某一種贏利模式只可能有少數幾家獲得成功的機會。全國的新聞門戶網站,成功的只應該是那么幾家,也確實就是新浪、搜狐那么幾家;某城市的都市報,贏利的就只能是那么幾家,其余都在苦苦掙扎;某種風格的電視頻道成功的也只有一兩個,其他的度日艱難,肯定改行。請注意前面的這個限定詞——“某個范圍內”,發展模式的獨特性和優勢是相對的,只在一定范圍內才會起作用。 報紙發行有地域限定,超出了這個地域范圍,發行通常是無效的,一個城市的市民一般不會看別的城市的都市報,這就導致許多城市占據競爭優勢的報紙都是本地報紙;而網絡是沒有地域限定的,在網絡上,網民能看到任何上線的網站,包括全國的、地方的。報紙的競爭范圍是本地,但報紙網站的競爭范圍可以說是全國的。 這樣一來,報紙辦的新聞網站相當于跟全國所有的新聞網站競爭,在“一報一網”的潮流中,在所有的地方報紙都要辦地方門戶新聞網站的趨勢下,有多少家報紙,就有多少家傳統媒體辦的新聞網站。而且,從當前的形勢及近期發展趨勢來看,任何一家報業網站的新聞量,根本無法與騰訊、新浪、搜狐等網站抗衡。這樣一來,報紙網站無法贏利也在情理之中。不是他們不努力,也不是報業集團財力的問題;而是贏利模式、贏利理念的問題。 在新聞網站這個分支,門戶網站的贏利模式只允許為數不多的幾家網站能實現贏利。但是這種贏利模式已經有了先行者,而且是很成功的先行者,后來者想要居上幾乎不太可能,砸再多的錢也很難。報業網站要想獲得發展,不能再依靠“新聞門戶網站”模式,必須發展新的獨特的贏利模式,進行分化。 新媒體需要新思維 很多傳統媒體辦網站,都秉持“站位理論”,指先把地方給占住,以后人家發展起來不至于沒有地方,至于網站能發展到什么程度以后再說,或許根本就沒指望依靠網站能實現多少贏利。關鍵是在別人都有的時候不能落后于潮流。南方日報傳媒集團新媒體戰略的第一步是每家媒體、每家紙質媒體,都相應開辦了自己的網絡媒體和移動媒體。暫且把這種方式叫做“新媒體戰略的平均主義”。杭州日報報業集團構想集團旗下的每一家報紙也都有自己的網站,也就是所謂的“一報一網”模式。但是報業集團12億收入的80%來自報業,創辦同名網站、報網一體運作的模式建立在傳統媒體良好的盈利能力基礎之上,這些網站燒的都是傳統媒體的錢。從這個角度看,傳統媒體根本就不必要辦網站,搞新媒體,又沒有找到好的贏利模式,把傳統媒體辛辛苦苦賺的錢扔給了它們,這樣“站位”?何必呢? 思想上的束縛和體制上的尷尬是報業集團網站行進遲滯的根本原因。網站的許多人員是從傳統媒體調入的,習慣于用辦報紙的思路辦網站,往往囿于傳統媒體的運作框架,而不能大膽地尋求符合自身特點的發展道路。很多人認為網上媒體和報紙的核心都是一樣的,都需要有足夠的用戶數、足夠的讀者、足夠的點擊量、足夠的影響力,在此基礎上,廣告就源源而來。哈佛商學院的教授克萊頓.克里斯坦森博士認為:“報業企圖用新技術生搬硬套復制舊產品,對于認識新的贏利模式反應遲鈍,例如,利用網絡進行‘潛在客戶資料收集’,目標性直銷等,實際上‘純網絡業務網站’這些都是主要的贏利模式,報紙也遲遲看不到地方性搜索、超級地方化內容、利基受眾形成、博客、社區論壇等新的‘用戶創造內容’對于用戶與廣告商的巨大潛力。沒有意識到現在的受眾早就具備了創造、上載、共享信息,而不是被動使用信息的能力。”[1] 現在國內傳統媒體網站主要有兩種贏利模式。二是直接的訂閱收費模式;二是以新聞吸引點擊量,再以點擊量吸引廣告。這兩種贏利模式簡直就是傳統媒體贏利模式的翻版,報紙發行就是訂閱收費贏利模式,以新聞吸引流量、閱讀率、收視率,再以這些東西吸引廣告投放,這是傳統媒體普遍采用的贏利模式。為什么這種贏利模式在傳統媒體中百試不爽,但在新媒體中卻不能發揮作用呢? 所謂新媒體,當然是指與傳統媒體有所區別,區別不僅僅在于載體與媒介形式的不同,關鍵是與受眾的接觸方式、作用于受眾心理的手段、受眾的信息消費習慣,都是新的,在這些新的方式和習慣的面前,還用傳統媒體那一套碰壁在所難免。面對新媒體,傳統媒體更應該變革的是思維模式,最重要的是贏利模式的變革。 [1]范東升:《拯救報紙》第120頁,南方日報出版社2011年3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