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廣播新聞生產是一個復雜的精神、技術和體力勞動過程。前期新聞策劃部門對各種政策的研讀、新聞線索的發現、新聞價值的研判、新聞源的搜索,中期記者深入采訪調查、選擇新聞角度、捕捉新聞點,后期技術部門對稿件的音響制作等多個環節,體現著策劃、記者、編輯、技術人員的通力合作。本文就各環節中廣播新聞記者工作做幾點思考。
1.樹立大新聞觀念,記者分工相對固定且靈活,做好“條口”聯絡通訊備忘錄
近年來,媒體在記者分工上大多實行“跑條分口”制度,記者負責一個或一類部門和行業口子。這樣的優點是記者能專攻自家的“一畝三分地”,新聞生產效率較高。但在媒體競爭日益激烈的形勢下,突發性事件的頻繁和增多,對新聞生產的快捷、鮮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廣播新聞部門應建立完整的各“條口”聯絡通訊備忘錄,對重大報道、主題策劃統籌安排,融合記者和各“條口”資源。有突發性新聞發生時,特報部門專職負責,其他部門聯手合作,由離新聞源最近、最了解情況的記者和特報記者第一時間趕到現場采訪。
2.加強一線連線,多現場播報,提高廣播新聞第一時間播出率、占有率
新聞發生現場,以電話、手機為傳播手段引入廣播新聞的現場播報和直播,能夠使廣播及時快捷的優勢盡顯。廣播以往的錄播方式顯然有不適應處。廣播記者應第一時間到達現場采訪,第一時間直播新聞,做到報道與事件同步,以滿足聽眾及時獲知信息的需要。隨著類型化新聞臺的出現,新聞傳播在時間和空間上有了一定的保障。江蘇新聞廣播調頻93.7從早上10:00開始到晚上10:30,全天候半點和整點新聞播報的“即時資訊”共有19檔,盡量做到每檔資訊節目都連線現場記者和相關當事人。新聞現場連線稿件要求簡潔、動態化、持續化,單位時間的信息量新鮮豐富。
3.注重新聞采訪的多向性思考,增強新聞報道內容的多向性,深挖新聞源
多向性思維方式,即不固守一個角度、一個方向審視事物,而是多角度、全方位地進行思考,并根據采訪的需要靈活變通。多向思考有助于拓寬思維空間,從事物的主次、正反、前后等各個角度去思考,避免以偏概全。多向性思維方式,需要記者煉就火眼金睛,提高發現新聞的能力。參加一場會議,不是一條消息就完成任務了,可以采用1加2、加3的形式。事前對會議作詳細了解,尋找新聞價值。不要把眼睛只盯在領導身上,要多角度挖掘新聞點。同一主題的報道上,不同的媒體報道各有側重,關注其他媒體的報道,取長補短。
4.充分發揮廣播音響的作用,讓廣播“聲”入人心
廣播報道憑借聲音體現現場感。好的音響來自廣播記者的用心采錄。現場記者要具備快速反應的能力,全程打開采訪設備,有些精彩話語、背景音響等往往一瞬即逝,失不復得,不能輕易放過。生動的話語,不管是主角還是配角,采錄時不能分孰輕孰重,要有連貫。鮮活的語言來自生活、基層和群眾,發自肺腑的鄉音“土”得親切,“土”得活潑、生動。廣播記者結合報道選題的類型、問題的針對性、聽眾的需要,用好用活群眾語言,對群眾喜怒哀樂的生活表達,力求開掘“深”一點。鮮活的語言、寶貴的聲音如神來之筆,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使廣播稿件有聽感聽點,入耳入心。
廣播新聞可以運用現場錄音、現場報道加背景聲音、同期聲、音樂等方法加強聲音效果,達到吸引聽眾的目的。隨著廣播“貼近性”和“約會意識”的增強,記者作為獨特的個體,應該注重“個人”的聲音元素在廣播節目中的表現力和吸引力。廣播記者對待現場口播、稿件播報等,采訪前期要備好功課,還要配備先進的采訪設備并熟練使用,后期制作要精益求精。記者應發揮自己寫作、語言表達特色,做到聽眾雖不見其人,但聞其聲可知記者、節目、頻率。電臺應注重培養名記者,為頻率樹立品牌形象。
5.淡化采編播分工界限,樹立“全員皆記者”的理念,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目前廣播發展遭遇的瓶頸之一是短缺新聞采編播及主持崗位上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樹立“全員皆記者”的理念,為主持人和編輯配備采訪設備,讓編輯、主持人也有機會體驗記者工作,讓一些記者、編輯嘗試當主持人,相互學習和理解,全面發展。新聞采訪工作要以“走轉改”實踐活動為契機,有計劃安排采編播人員的新聞實踐活動,促進角色相互轉換,提升廣播新聞工作人員的整體水平。加強采、編、播人員的學習和培訓工作,做好人才儲備工作。
6.利用新媒體技術,彌補廣播媒體的不足
在傳播環境日益復雜、信息內容相對過剩的今天,整合或者聯合其他傳播手段十分必要。當下,微博對廣播等傳統媒體的新聞生產已產生重要影響,越來越多的新聞人員投身其中。微博在媒體人群中的使用,更多的是承擔了尋找有價值的資源信息以及交流互動的作用。但通常情況下,記者擁有第一現場的信息,對新聞事件或新聞人物的了解更加全面,記者可將微博作為工作的延伸。記者借助微博關注社會熱點新聞,鏈接音響、圖片、視頻等,對新聞事件作更加詳盡的報道。“7·23”溫甬高鐵事故發生后,24日早晨7點30分江蘇新聞廣播采訪組就到達了現場,是最先到達現場的江蘇媒體。隨即,《江蘇早新聞》中開始現場連線。此后六天,前方記者參加了溫家寶總理等兩場新聞發布會,每天發回連線和錄音報道,網站、微博同步刷新,多條微博轉發超過1萬次,有效加強和擴大了江蘇新聞廣播的傳播力、影響力。
網絡給廣播提供了可視的平臺,傳播途徑從聽覺向視聽轉變。網絡電臺風生水起,但可視的部分大多停留在平面上,有消息的文字、宣傳的圖片。可以開通記者視窗,讓視窗時時有新意,有觀點。值得注意的是,廣播與網絡相比,在消息的“面”上,不具有競爭優勢,注意力應在“點”上,在新聞的熱點、焦點、重點和觀點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