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在福建,每到夏天臺風總是少不了的。眼瞅著8月到了,果不其然,臺風“蘇拉”來了,我又再次踏上了追風的旅程。四天里,風里來雨里去,從早到晚,尋找新聞點,直播連線,忙碌而充實,緊張而有序,熟悉而又新鮮,突然發現已經“追風”八年之久。 從04年的“艾利”,到05年的“泰利”、“珊瑚”、“海棠”、“龍王”,06年的“碧利斯”、“桑美”、“珍珠”,07年的“圣帕”、“蝴蝶”、“韋帕”、08年的“海鷗”、“鳳凰”、09年的“蓮花”、“莫拉克”,10年的“莫蘭蒂”、“鯰魚”,11年的“南瑪都”到今年的“蘇拉”,還有一些不記得的臺風,八年里,粗指一算,報道過的臺風居然20個不止。 盤點這八年,最大的感受就是報道手段的豐富。 還記得第一次報道臺風,為了及時發回新聞,拍攝結束就立馬從長樂機場馬不停蹄趕回,在車上草擬了稿子,通過手機念給領導審聽,到了臺里,緊張地編片,終于趕在新聞播出前五分鐘交播,真的是玩的就是“心跳”。 到了05年,我到連江報道臺風“泰利”,拍攝結束后,就到當地電信部門傳片,那一次我們用上了蘋果便攜機,雖然編片上方便了不少,但是傳輸速度經常不給力,盡管我們帶了技術人員協助,也常常是無可奈何,不過走出了網絡傳輸的第一步,開了個好頭。 到了06年的“桑美”臺風,我們用上了SNG直播車,3天里不間斷的直播連線,從一個點趕往下一個點,經常是在車上準備一下稿子,下車調試好信號,開始直播,有的時候甚至要到達直播地點了解情況,簡單和采訪對象溝通5分鐘,直播就開始了,從福建臺,到中央電視臺,還有鳳凰臺、東方衛視等,幾乎可以說打開電視,到處可見我們報道臺風的身影,雖然直播中略顯稚嫩,雖然也出過錯,但是第一次讓我們領略了直播的獨特魅力。 07年、08年,SNG直播車逐漸推廣,直播常態化,也給我們的直播團隊提出更高的要求,《早間新聞》、《午間新聞》、《福建衛視新聞》、《福建新聞聯播》、《東南晚報》五檔節目之外,還增加了特別節目,經常是兩三個小時連續工作,這對我們的體力本身就是一個考驗。而隨之而來的是我們的裝備越來越專業,統一制作的雨衣、雨遮、還有應急燈、繩索、公用手機,中心專門成立了SNG小組,制定專門應急預案,對防抗臺風報道更加制度化和規劃化。 到了09年,吸收先進經驗,我們在多次直播中,采用一個SNG小組配備2組人的做法,一組人隨車而動,負責直播連線,另外一組人機動拍攝動態新聞,再回到直播車傳輸,充分發揮了SNG直播車的作用,在當年的幾次防抗臺風報道中,效果不錯,特別是當年的防抗臺風“莫拉克”中,兩組人在4天中連線、傳輸中央電視臺、福建電視臺及各兄弟臺近50條次的報道。 2010、2011年,在SNG直播的基礎上,新聞中心又首次在省海洋漁業廳、省防汛辦等部門開設演播室,觀眾不僅可以了解到臺風經過一線的情況,還能掌握到權威部門發布的最新臺風相關資訊,臺風路徑、降雨量、風圈半徑等這些原本專業意味濃厚的詞語,透過我們記者平實的語言,傳遞給觀眾,全球眼、衛星云圖等各種專業道具,極大地豐富了新聞量,充分顯現了信息時代的特點。 而到了今年,兩路SNG直播車,4組記者,還有機動若干組,加上駐防汛辦、海洋漁業廳、交通廳等多路記者,我們的臺風報道覆蓋面全,有點有面,報道手段多樣化,有的兄弟臺甚至還用上了手機直播,網友觀眾還能上傳自己拍攝的臺風視頻,臺風報道真的已經進隨時、隨地都可進行的新時代了。 而第二個感受就是我們報道的核心內容上的變化。 早期臺風的報道,我們更關注是臺風本身,風有多大,降雨多大,在哪里登陸,這些是我們報道的要素。每次報道,我們總是第一時間趕往那些風大雨大的地方,雖然拍攝的鏡頭非常有沖擊力,但是報道總是把重點放在狂風暴雨。 而如今的臺風報道,更加注重以人為本,重點關注臺風中的人的因素。臺風來了,哪些群眾受災了,他們的生活狀況如何,我們能為他們做些什么,這些成了我們報道的要素。風雨之中,我們走進那些安置點,看看那些受災的群眾吃的如何,住的如何,雖然缺少了些畫面沖擊力,但是溫情和關懷蘊含其中,更加人性化,大災之時,能讓一股暖流在大家心中流淌,我們的報道就算成功了。 除了這些以外,報道的信息量也更加大,各種交通路況、天氣預報、出行指南等都在新聞中得到體現,服務性更強了,讓觀眾在臺風天能及時掌握各方面信息。 八年的“追風”路不長不短,有苦有甜,但是也給予了我一種特別的體驗,擁有了一種作為新聞人特有的驕傲和自豪。“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就以這句話,作為文章的收尾,但我的“追風路”還在繼續。(福建省廣電集團新聞中心 李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