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一是以事件為背景的角度發散式。例如在“5·12”汶川地震后,四川電視臺推出的《中國嬌子,中國力量》、《四川依然美麗》系列公益廣告和2008年北京奧運會系列公益廣告。現代社會,每當發生重大社會事件時,不管是苦難還是歡欣,現代的傳媒環境縮短了人們和現場的距離,“現場感”使人們獲取了大量事無巨細的信息,在此種類型廣告中,以這些讓人們有了豐富認識的事件為背景,進而發散到更加細微、更貼近生活的細節方面,讓人們深有同感,這種依托于祖國之下的強烈情感極易促發人們對自身身份和國家的認同感。 二是以時間為軸的事件展示式,主要用于某一組織或機構的歷史梳理,在中國常見于具有明顯政治色彩的事件宣傳上。例如2009年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系列公益廣告和2011年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之《紅色傳承活力中國》系列公益廣告。在這一系列公益廣告中,國家從誕生到成長,從成長到興盛,國家的記憶也是每一個一起經歷的人的集體記憶,將國家發展中的歷史事件和人民的生活關聯起來,促進人民對黨和國家的認同。 三是綜合式。例如《中國國家形象廣告·角度篇》就是以時間為發展順序,多角度展示了幾十年來中國的社會、科技、人民生活等方面的種種變化,直面中國社會現狀。15分鐘的長篇廣告,采用英語旁白、中文字幕,起始部分以“從太空俯瞰中國”為引,提出了“我們是誰?我們在想什么?”等問題,中段以記錄描述的方式客觀冷靜地介紹了中國人所生活的這個國家,結尾部分則傳遞出中國普通民眾的聲音:“中國,加油!”“世界,你好!”從過去到現在,盛贊輝煌成就也不回避社會問題,豐富珍貴的資料梳理了時間的痕跡,在某種意義上如同一次社會科普教育,讓民眾更加全面地認識了解我們所生活的國家、我們所處的社會,看著廣告中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件,“這是我們的生活,這是我們的國家”的想法也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 傳統文化的再造。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區分國與國之間不同的一個重要因素。傳統文化與集體記憶,在國家認同的構建過程中,具有相當密切的聯系,有時候甚至很難區分,二者的區別在于,集體記憶在國家認同中的作用是設計對過去的重新構建,而傳統文化則是現實生活中的共同經驗;集體記憶涉及歷史的真實與選擇,傳統文化涉及文化的凝固與流動;集體記憶問題更多地體現時間性,傳統文化問題更多地體現空間性。[4] 在全球化語境下,傳統文化與特定的民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相當大的關聯度,傳統都被貼上了民族、國家的標簽,再通過本民族的自我保護和對非本民族的排斥,從而成為國家認同的重要表征來源。在傳統的眾多內涵中,傳統元素符號的使用加強了對認同的可接受性,常見的傳統元素符號包括中國的山川河岳、建筑遺跡等物質文化遺產符號,以及漢字、工藝技術、文化藝術、節慶日風俗習慣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符號。由于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內涵豐富,在我國的公益廣告中,傳統文化的運用也就非常廣泛了。 在公益廣告《新學堂歌·傳承篇》中,我國著名作曲家谷建芬老師就通過給中國的古詩詞譜曲來引導小朋友們背誦,并在廣告中表明中國的古詩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能促進祖國新一代的成長,對助力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具有重大意義,最后出現廣告詞“弘揚中國傳統,傳承中華文明”。該則廣告將國家、傳統文化和未來三者結合在一起,強調了傳統文化的作用,而其中選用中國人耳熟能詳的《三字經》作為情景素材,增強了人們與這一理念的親近感,從而自然過渡到引發人們對文化傳承的認同和對國家未來發展的責任感、認同感。 除了針對傳統文化保護和發展專題類的公益廣告外,從主題上講,在其他弘揚社會優良風尚的宣傳上,傳統文化都起到了穿針引線的作用。例如在國內大力開展的廉政公益廣告展播中,海瑞等歷史清官的形象多次出現,高風亮節的竹形象的運用,傳統清廉為官的理念宣揚,古樸的水墨畫風格、“廉”字的書法變形使用等傳統文化元素營造出一個文化氛圍,使人易于接受。對一般的普通民眾來說,借由傳統文化內涵所形成的傳統價值觀具有了民族特色,認同、支持并參與監督實際上也是反向的一種認同加強。此外,在其他各種尊師重道、文明禮貌、愛國愛家、誠信守法等主題的公益廣告中的傳統文化也都起到了這樣的作用。 他者塑造的反利用。“他者”是后殖民理論中的一個核心概念,與“本土”這一概念形成對應,強調的是其客體、異己、國外、差異等特質,以突出其區別于本土的身份和角色。集體記憶和傳統文化在國際性事件的傳播中更能對國家認同構建起到促進作用,實際上也就是涉及一個“本我”和“他者”的區別。在劉國強所著的《媒介身份重建:全球傳播與國家認同建構研究》一書中,這樣描述他者的存在對于國家認同的意義:第一,通過界定他者來界定自身;第二,通過構建他者來強化同一性;第三,通過互為他者來進行跨文化傳播及國際交流和溝通。根據這一理解,我們發現在全球化的環境中,以中國參與的眾多國際事件為背景創作的公益廣告都有涉及“他者”的使用,例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所創作的眾多奧運公益廣告,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的系列公益廣告,廣州亞運會期間的亞運公益廣告等,其中常有通過國際參與的他者形象,反向促進國家認同的構建。 在《樹新風不負世界期待,講文明你我共同努力》的奧運公益廣告中,整個廣告以“他者”為核心,廣告中出現了法國、美國、埃塞俄比亞、巴西、西班牙、越南等國家的國際友人,他們用自己國家的語言表述對北京奧運會的期盼和來北京觀看奧運會的愿望,他們發出“我來北京,你們歡迎我嗎?”的疑問,然后轉為客觀描述,廣告旁白提示“2008年,中國入境游客將達1億5000萬人次”,表現了北京奧運會期間的城市接待壓力,最后打出口號“樹新風不負世界期待,講文明你我共同努力”。在這一則公益廣告中,國際友人作為一個奧運觀賞者的身份出現,對應我國國民的奧運東道主身份,“我來北京,你們歡迎我嗎?”的疑問語句中“你們”一詞暗示了所有的中國人作為一個共同體,我們都是主人的觀念,強化了在舉辦奧運會這一國際盛事上所有中國人的同一性。片中,各國友人對前來北京觀看奧運會的愿望和對全體中國人的提問,預設表現了通過來北京看奧運會,我們和國際友人必然要進行國際交流和溝通,最后廣告回歸客觀事實,提出“樹新風、講文明”的倡議。通篇廣告使用他者來強化了我們作為一個共同體的概念,在他者的概念中,中國人代表中國,北京代表中國,與中國相關的一切都代表中國,自然地將共同體上升至國家這一層面,從而進一步強化了共同體對國家的認同,實現了媒介本身加于現實的那種構建性效果和媒介國家認同觀的傳播。[5] 在《北京奧運·鳥巢篇》的公益廣告中,廣告運用世界各國著名的國家地標,配合各種類型的鳥銜著樹枝飛往以故宮為標志的北京一起搭建鳥巢的場面,最后將鳥巢幻化成北京奧運會的主場館——國家體育場(“鳥巢”)來突出“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的主題。這樣的創意表達也是借他者的參與強化作為東道主的中國的重大責任,突出了北京舉辦奧運會的責任感和中國人的歷史使命感。 結 語 近年來,我國的公益廣告事業有了長足的發展,在實現其社會價值功能方面也越做越好,面對全球化的挑戰,社會轉型期的浮躁和陣痛,公益廣告的引導作用越發重要。本文就公益廣告在需要重新構建國家認同時所起到的作用及使用的方法進行了總結。經過分析可知,我國目前公益廣告在國家認同的建構方法上,雖有不少可取之處,但在引導民眾認同國家的政策、方針、價值體系的具體操作上仍有不少可待發展之處。期待更多靈活多樣的公益廣告價值表達形式能夠呈現在人們面前,給我們帶來廣告藝術之美,使公益廣告社會價值功能更加合理有效。 (作者單位: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參考文獻: [1]滕星,張俊豪.試論民族學校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J].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97(4). [2]秦志希,曹茸.電視歷史劇:對集體記憶的建構與消解[M].現代傳播,2004(1). [3]韓素梅.國家話語、國家認同及媒介空間——以《人民日報》玉樹地震報道為例[J].國際新聞界,2011(1). [4]劉國強.媒介身份重建——全球傳播與國家認同建構研究[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9:113. [5]黃玲.國家認同:對北京奧運報道的話語分析[J].新聞愛好者,2009(11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