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新聞戰線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一年來,中央領導同志親自指導,全國新聞戰線共同努力,取得了顯著成效,受到社會各界廣泛贊譽。實踐證明,“走轉改”活動是改進新聞宣傳工作的根本措施,是推動新聞事業健康發展的根本途徑,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 一、“走轉改”展示了新時期新聞宣傳工作新形象 在“走轉改”活動中,各地區各部門迅速行動,各新聞單位積極響應,廣大新聞工作者踴躍參與,活動開展得很有聲勢,很有成效。 1.新聞作品新風撲面。各新聞單位組織編輯記者深入基層一線,采寫了一大批反映實際、生動鮮活的好報道。中央主要新聞單位每周刊播“走轉改”報道保持在600篇左右,一年來刊發“走轉改”報道總計超過3萬篇,其中人民日報頭版刊發231篇,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播出217條。《新疆塔縣皮里村蹲點日記》、《十年治荒山河披綠》、《守望精神家園的太行人——紅旗渠精神當代傳奇》等一大批優秀作品,基調昂揚向上,內容生動感人,文風清新樸實,充滿生活氣息,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在如此短的時間里,形成如此大的報道規模、涌現如此多的精品佳作,是我國新聞界多年來少有的現象。 2.隊伍面貌煥然一新。各新聞單位負責同志發揮示范表率作用,帶頭深入基層、親自采寫報道,成為“走轉改”活動的一道獨特景觀。大批編輯記者深入邊疆村寨、企業社區等調研采訪,親身體驗改革發展的偉大實踐、感受城鄉生活的巨大變化,加深了對國情民情的了解,加深了對百姓所思所想所盼的了解,加深了對黨和國家中心工作的了解,進一步明確了新聞宣傳工作的方向,隊伍精神面貌發生了可喜變化。許多記者深有感觸地說,走不走基層確實不一樣,只有“在路上、在基層、在現場”,才能真正明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 3.廣大受眾積極評價。新聞工作者在“走轉改”活動中,表現出扎實深入的采訪作風,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問題,推動有關方面改進工作,密切了與人民群眾的情感聯系,受到社會各界普遍歡迎,樹立了新聞戰線良好社會形象。一位鄉黨委書記給人民日報寫信說,“一個村莊的故事、一個普通人的故事也可以登上人民日報的頭版頭條,‘走轉改’走進了人民群眾的心里,群眾打心眼里歡迎”。不少地方和中央部委感謝新聞媒體“走轉改”報道對他們工作的支持和推動,表示通過“走轉改”的報道,對新時期的新聞工作、新聞隊伍有了全新的認識。 二、“走轉改”是創新新聞宣傳的成功實踐 “走轉改”活動既是對黨的新聞工作優良傳統的繼承弘揚,也是新形勢下黨的新聞工作的重大創新。當前,社會環境、媒體格局和輿論生態都發生了深刻變化,新聞宣傳工作中不少老辦法、老套路亟須改進。“走轉改”在不同程度上回答了新聞宣傳工作遇到的新問題。 1.如何搞好正面宣傳?“走轉改”報道中的正面宣傳選題貼近百姓,素材取自基層,內容鮮活生動、文風平實親切,受到人們的廣泛歡迎。在“當代雷鋒”郭明義報道中,中央電視臺報道小組與郭明義一同工作生活,采訪報道注重細節,注重情感。新聞聯播連續播出5期《重訪郭明義》,其他時段連續播出6期《郭明義和他的“粉絲”》,全國約有2.8億觀眾在不同時間段收看,節目播出期間,郭明義微博“粉絲”日增20萬。“走轉改”實踐告訴我們,改進創新正面宣傳,關鍵要解決真實可信、吸引人感染人的問題。新聞必須“源于生活、還原生活”,要堅持深入采訪,使正面宣傳有鮮明的人物、感人的故事、真實的場景、生動的細節,讓人們可觸摸、可感受,才能更好地發揮正面宣傳的重要作用。 2.如何搞好熱點引導?做好熱點引導是新時期新聞宣傳的重要任務。在“走轉改”活動中,許多媒體主動圍繞社會關切,認真傾聽群眾呼聲,全面反映各方意見,搭建溝通交流的平臺。去年9月,北京同仁醫院發生傷害醫生事件后,北京日報推出《同仁一日》報道,既反映群眾看病難等現實問題,也客觀呈現醫務工作者的辛勞和愛心,增進了醫患之間的相互理解,有助于社會各界理性看待醫患問題。“走轉改”實踐告訴我們,有不少社會熱點是由于隔閡、誤解、不信任造成的,對這些熱點的引導,關鍵是有針對性地解決信息溝通問題,既要設身處地反映人們的實際困難和利益訴求,又要講清楚解決問題的現實條件,實事求是地反映有關方面所做的積極努力,通過信息的充分溝通達到情感的相互交流,促進不同群體之間的理解信任,才能更好地疏導公眾情緒,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 3.如何搞好輿論監督?如何正確開展輿論監督,使輿論監督既促進解決問題,又增進社會和諧,是當前新聞宣傳工作面臨的重大課題。面對農民工討薪難問題,今年春節前夕,中央電視臺跟蹤報道四川農民工楊立學艱難討薪曲折歷程,真實反映了農民工生存狀態,深刻揭示了討薪困局背后的利益糾葛,充分反映了政府部門的積極努力,不僅幫助農民工討回了報酬,而且推動了有關部門出臺專門政策措施。“走轉改”實踐告訴我們,加強和改進輿論監督關鍵是立足建設性,監督的選題是黨和政府重視、人民群眾關注、現階段有條件解決的問題,監督的依據是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監督的態度是實事求是、與人為善、以理服人,監督的辦法是深入調查研究、反復求證核實、理性探討解決問題的辦法,使輿論監督報道積極而又穩妥,有效促進社會的發展進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