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福建新聞網寧化1月31日電 “以前這里都是光禿禿的,連草都不長。”30日,站在福建省寧化縣謝家小流域萬畝新植水保林山頭上,寧化縣水土保持辦主任廖善評說道。 千年古縣——寧化,地處福建省西部,是福建省第二大嚴重水土流失區,水土流失面積達64.6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18.1%。 廖善評指著萬畝新植水保林回憶道,這里曾經是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方,一下雨,泥土順著雨水滑下山坡,山腳下大片良田頃刻毀掉。“真的就是老話說的‘下雨一刻水沖沙,三天無雨干巴巴’,一點都不夸張。” 廖善評說,“這里的馬尾松都已種10多年,但只有1米多高,這是因為紫色土土層太薄,太過貧瘠,植物存活都很難。” 寧化縣屬紫色土流失區,紫色土土層淺薄,經雨水沖刷,土層逐年變薄,成了紅石骨子土,被老百姓稱之為“瘌痢山”。 為讓“瘌痢山”變綠,寧化配套推出多項新措,除了封山育林,還采取林場開發、大戶承包開發、股份合作開發、合作組織開發、社會參與開發等多種模式,對水土流失區實行封禁治理。截至2012年,寧化已引進千畝以上承包大戶11戶,其中5000畝以上3戶。 蔣加棣便是寧化引進的大戶之一,去年6月他在寧化建立了自己的公司,主營金銀花種植。“有政策的幫扶,專家的技術指導,發展事業的同時還能為生態做貢獻,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并舉再好不過了。”現在他的金銀花已經種植3000余畝了。 “瘌痢山”不僅要變綠,還要變桑田。寧化縣官方透露,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并舉是寧化縣治理水土流失工作的特色。 針對紫色土里含有豐富的磷、鉀等元素,適合種植油茶樹特點,寧化縣在水土流失區大力發展油茶產業。 根據水土流失的強度,寧化縣采取營造水保林、種植油茶、坡改梯種植草種等不同的措施。截至目前,已完成新植水保林1.48萬畝、油茶林3.21萬畝,封禁治理9.64萬畝。 “水土流失治理需要廣大群眾的參與。”長期從事水保工作的廖善評說,要提高群眾的參與度,“關鍵要讓村民切身感受到生態好轉帶來的巨大效益。” 土生土長的當地村民廖有偉,是從蔣加棣那承包了10來畝地種植金銀花的“小戶”,“種植這些金銀花和外出打工一樣的,有收入,利用的還是農閑的時候。” 蔣加棣說,隨著金銀花大面積的種植,從種植、采摘、加工都將需要諸多勞動力,將帶動更多村民就業,增加收入。 目前,寧化仍有近40萬畝未開展治理的流失地,多為陡坡地、侵蝕劣地不利于植物生長。同時流失區人多地少,25度以上的坡耕地退耕還林壓力大。2013年,寧化預計將投資1.53億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2萬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