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中新網安溪2月2日電 題:僑鄉安溪:“崩崗”大城的生態路 作者 王榕春 “下雨的時候再也不用擔驚受怕了!”曾飽受崩崗侵蝕危害的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村民陳金平說。 陳金平所講的崩崗是指一種危害性極大地水土流失類型,當遇上雨天、臺風的惡劣天氣時,崩崗區的房屋便會沖毀、良田淹沒。 著名僑鄉安溪是福建的“崩崗”大城。據2006年的一份衛星遙感數據顯示,安溪共有崩崗12828處,占了福建全省崩崗數的一半。“安溪遍地是崩崗,山下良田變河灘,河床高田三尺三,要想高產難上難”的順口溜曾一度在當地百姓間流傳。 安溪縣水土保持辦主任施悅忠說,以前是受崩崗所害,現在是因其受益,崩崗區已經變成安溪的“聚寶盆”。 2日,記者走進曾經千溝萬壑、土柱林立的安溪崩崗區,放眼望去,看到的卻是郁郁蔥蔥的草木、林立的廠房和寬敞的道路。 “安溪縣治理崩崗模式是全國典型。”施悅忠介紹說,針對崩崗的不同類型,安溪縣在實踐中形成了變崩崗侵蝕區為水保生態區、經濟作物區、工業開發區、生態旅游區、新農村建設示范區等有效的治理模式。 得益于安溪變崩崗侵蝕區中為新農村建設示范區治理模式,陳金平一家六口從崩崗侵蝕區中搬到了經過治理,統一規劃安置,集中建設農村住宅統建區。 “與以往生活相比,那差別真是非常大,搬遷后趕集不用爬山,討老婆也容易了,每個月還有3000多元的固定收入,現在太好了。”陳金平樂呵呵地說道。目前,安溪全縣已安置945戶,共3307人。 安溪縣村民陳世哲同樣在崩崗治理中受益。陳世哲說,“過去因為崩崗,良田被毀了,一度只能外出打工謀生。”而現在,他在安溪承包了近600畝的崩崗治理地,開辟有機茶園,引進生豬養殖技術,建起大型沼氣池,形成以“豬—沼—果(茶)”生態循環模式運轉的農業綜合示范場,年產值達1100多萬元,年純利潤可達100萬元。 長期從事安溪水土保持工作的許永明表示,水土流失治理要持續發展,需要廣大群眾的積極參與,治理開發并舉,謀得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據統計,經過對崩崗侵蝕區的治理開發,安溪縣增加茶果園3000多畝、可利用工業用地5000多畝,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每年還可增加農民收入2500多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