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安溪:聽,生態的福音 經過水土流失治理與生態建設,安溪城在水中、綠意盎然的畫面,令人賞心悅目。劉益清 攝 東南網-福建日報2月25日訊(記者 劉益清 通訊員 章財根 劉益清 攝) 崩崗變身“金窩窩” 近日,記者走進安溪縣龍門鎮洋坑村珍山種植養殖基地。在這片500多畝的土地上,樹木蔥郁、花草繁多,生豬養殖場、有機茶園、經濟林等“并蒂開花”,一個集養殖、沼氣、茶葉、經濟林、果樹、蔬菜等為一體的農業綜合示范場赫然呈現。可是,誰能想到,幾年前,這里卻是一片千溝萬壑的崩塌地? 2006年以前,洋坑村是有名的崩崗侵蝕區,崩崗侵蝕地總面積達43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積達13.34平方公里,有崩崗226處,最大崩崗年流失泥沙3000多立方米。 2006年以來,安溪縣對洋坑村崩崗侵蝕地進行綜合治理,對崩崗群進行強度削坡平整,修建谷坊、攔沙壩、擋土墻、排水溝等。 2009年,該村種養大戶陳世哲承包了這片崩崗治理區,先后投資200多萬元建成生豬養殖場,種植120畝有機茶和350畝經濟林。同時,采取全方位的水土保持措施,種植飼料黃竹草、綠化樹,并配套修建少量谷坊和蓄水排澇體系。 此外,種養殖場還開展了以沼氣、沼液為紐帶的生態示范項目建設。沼液用來噴施茶園、果樹、蔬菜、花草、林木,還通過管道輸送給周邊的農民無償使用。同時,為85戶農戶提供沼氣能源,入戶率達94%。據估算,每年可為農戶節省生活用能資金9萬元以上。而陳世哲養豬、種茶年收入可達100萬元。 茶鄉巧念“幸福經” 21日,記者來到安溪縣西坪鎮蓋竹村,只見滿山茶園青翠欲滴,不少茶山的頂部種上了山杜英、香樟等樹種,形成豐富的植被群落。 茶葉種植戶王慶章把記者領到了該村羊角尖山上自家茶園里。據他介紹,這片茶園原來有7畝,退茶還林后,集中打造4.5畝的生態茶園,按照“頭戴帽、腰系帶、腳穿鞋”的規劃植樹造林。山頂全部造林,山腰建設茶山林帶網絡系統,道路、田邊、水邊植樹綠化。“既治理了水土流失,又大大提高了茶葉品質,價格也上去了。”王慶章喜上眉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