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我們決定了“走”的方向,這個方向也將山東網絡媒體首次推向了全國、推向了廣闊的民間。2011年12月25日,“黨旗漫卷中國紅——走進56個民族家庭”圖片展首展在山東省博物館舉行,一張張原生態圖片吸引了在場的觀眾們,上海華冠專用車輛改裝有限公司的郭秀實女士說:“山東記者能自覺走進56個民族,記錄他們的歷史變遷,太有意義了。這個展覽把56個民族請到我們身邊來。我們說愛國就要從細節開始,從熟悉了解56個民族做起。‘黨旗漫卷中國紅’立意高,我們要在心靈版圖上烙下民族印痕。” 轉——困苦和堅持是筆寶貴的財富 歷經艱難險阻 嗅進泥土芬芳 感嘆人生百味 “黨旗”活動的成功,在于編采作風的磨練與養成。 大眾網特約記者施曉亮再次見到十年前采訪過的塔吉克小伙子買買提(左)、她的母親。老奶奶激動地激動地哭了,說想不到十年了,漢族朋友還想著來看她這個老太婆。 面對一路上的困苦,我們始終在堅持。180天,大眾網形成了前方記者,后方編輯,論壇的“三位互動”工作模式,每天的稿件對接、視頻編輯、與廣播電視臺相關欄目的對接,甚至是“打前戰”,全部由大眾網來完成。于我本人,這180天,在對國棟、王磊的日夜牽掛,與曉亮的多次“碰撞”中度過。 “黨旗”活動的采風團由記者、特約記者、網友代表,還有一名14歲小記者組成,這樣一個特殊的結構,注定要以不同的視角去發現,去感悟,不僅是用腳步去丈量,還要用心去傾聽。 代表記者的國棟和王磊,承擔了6個月的一線采訪工作。糾結在啟程之前就伴隨而來,國棟的女兒只有幾個月,新婚的王磊還惦記著老人布置的希望工程,但是,命令就是離弦的箭,在經歷了露營、泥石流、塌方、車禍,斷糧、缺氧、恐怖、思念等諸多苦難后,他們咬著牙挺住,帶著記錄了中華56個民族家庭的人情風貌、民俗民生、發展變化的10萬字稿件,上萬張圖片和上百段視頻回來了。 經歷苦難,卻始終戰勝苦難,與56個民族家庭的兄弟姐妹成為朋友,他們完成了新聞人職業生涯難得的一次作風磨練。“這次我們真正走到了讀者‘罕’聞,記者‘罕’至的地方,是一次靈魂的洗禮。”在接受大眾日報采訪時,王磊這樣說。 同樣,對于后方的編輯來講,每打一個電話,都是與人交往、協調能力的提高;每編一個稿子,都是對民族文化的再學習,成為編輯脫離編審后臺的一次生動地生活實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