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山東省網絡辦主任劉致福這樣評價參與“黨旗”活動的記者:活動期間,大眾網記者和特約記者與56個民族的同胞同吃同住,共同勞動,親身體驗中華民族的進步,創作出了具有濃郁泥土氣息和真摯感情的鮮活的稿件,值得全省網絡媒體從業人員學習。 改——故事和細節是筆寶貴的財富 堅持群眾路線 豐富介質采集 立體平臺展現 黨旗活動的成功,在于展現形式的立體與多樣。 以平民的視角,傳達網民的心聲,來自56個民族家庭的圖片、視頻,以及數以千萬的網友參與,成為該專題吸引人的一個關鍵元素。 細節是事件的顆粒,是過程的鏈條,是人物的鏡像。一個個“最小的組成單位”的積累和串聯,就構成了引人入勝的故事?!包h旗”活動正是堅持了這樣的群眾路線,前方記者通過書寫一個個故事,用圖、文、音視頻、flash等全媒體方式展現了各民族的生活,是“改文風”的重要體現,也是“宏大主題回歸于日常性敘事”的具體操作。在長達180天的行程中,記者寫得真實,編輯精編諸多背景的圖文以及視頻資料,將整個專題形成一部“中華56個民族百科全書”。 實現多介質采集后,黨旗活動還實現了大眾網歷史上首次對同一活動的立體展現,通過舉辦影像展,以及《族跡》和《小記者走天涯》兩本書的出版發行,網頁上的“黨旗”擺到了博物館的展廳里,凝聚在兩本書里。 以上的幾個自選動作,互動性,以及貢獻內容的集體化,使每個人心中的“黨旗“變得十分具有可讀性,既體現于網絡又不局限于網絡的理念創新,將“黨旗漫卷中國紅”推到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的領獎臺上。 大眾網總編輯助理、采訪中心主任 李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