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春耕大忙之時,中央電視臺第七套農業節目記者翟樹巖、譚老丫、客雯,于2013年3月17日前往四川省宜賓市,投入春耕一線的新聞報道。他們先后深入宜賓市、筠連縣、內江市、資中縣、隆昌縣二十多個鄉鎮,六十多個旱情嚴重的村莊,獲得了大量第一手的新聞素材。3月21日,在隆昌縣采訪結束之后,三位記者前往另一個受旱嚴重的地區——眉山市,下午4時許,在距離宜賓市20公里的高速公路上,隨著一聲巨烈的撞擊聲,這支三人春耕走基層報道小組的拍攝停了下來——三位記者所乘坐的采訪車與前方貨車追尾碰撞,導致車前部嚴重變形,坐在副駕駛位置上的翟樹巖同志頭部受到劇烈撞擊,鮮血迸出,頃刻間染紅了前擋風玻璃,接著被撞擊后的采訪車在高速公路翻滾滑行100多米,在此期間攝像機又撞入翟樹巖的胸部。記者翟樹巖終因傷勢太重不幸犧牲。在營救過程中,他還死死的抱著攝像機,并用手艱難的指著機器的卡,似乎是說里面還有很多拍攝的素材…… 他永遠離開了所熱愛的農業新聞事業,終年58歲。同車的記者譚老丫、客雯受傷。 對于常年奮戰在基層一線的農業新聞記者來說,這原本是一次和平時別無二致的采訪,而這次記者翟樹巖卻永遠留在了春耕一線的報道路上……
一片赤誠為農民 去冬以來,受持續少雨影響,我國多省陸續出現旱情。剛剛完成在河北省邯鄲市春耕走基層拍攝的翟樹巖、客雯,又輾轉趕赴四川省宜賓市,與先期到達的記者譚老丫匯合,報道當地的春耕抗旱。筠連縣地處四川、云南兩省交界處,群山起伏,此次干旱時間已長達半年,特殊的地理環境讓農民飲水及灌溉全面告急。在從當地農業部門了解情況后,三位記者立即趕往了筠連縣旱情最為嚴重的筠連鎮旗隆村。旗隆村位于大山深處,海拔一千多米,由于極度干旱,村民急于尋找水源,村民連續打了5口井,卻全是廢井。三位記者到達打井現場后,記者翟樹巖火速投入工作,跟蹤拍攝了一位返鄉打井的農民工。在八米深的井下,拍攝這位村民用雙手一點點扒土挖井的現場,一直扛著攝像機的翟樹巖發現,此時小伙子的雙手已滿是泥土和血污。拍完鏡頭他留下了眼淚,緊緊的拉起村民的手。而讓他更加放不下的是日益嚴重的旱情,在那里他不僅詳細的記錄了農民的抗旱工作,還與村民一同打井,一邊挑著挖井的泥土,一邊喝著苦澀的井水。他骨子里對農民的感情,是那么深厚和誠懇。在四川雅安貧困山區的懸崖小學采訪時,他看到貧困孩子生活困難,把身上的全部現金2000多元分成20份,悄悄的放在孩子們的書包里;在四川涼山州昭覺縣四開鄉拍攝艾滋遺孤時,他又是將全部現金1000多元,送給孩子們當回家的路費。他常說農民是我們的衣食父母,察農民之苦,急農民之所急,問農民之所需,才是一名合格的農業記者。 盡記者之責任 記者的首要天職就是以最快的速度向外界傳遞真實的信息。農業記者的天職就是為億萬農民服務。為了盡可能多地拿到第一手的新聞素材,三位記者不辭辛苦,輾轉多地。5天時間跑了3000多公里,其中有近1000公里的山路,走訪了六七十位農戶。為了節省拍攝時間,他們早出晚歸,把所有能利用起來的時間都用來拍攝。累了就在車上睡會兒,晚了就住在村子里,餓了就吃頓簡單的農家飯。憑借著扎實的工作作風和敬業精神,老翟他們用鏡頭記錄下了真實而豐富的農業生產、農民生活的素材。在筠連縣春風村,老翟他們拍攝了當地是如何利用喀斯特地貌,因地制宜,種植李子樹,為農民創造收益。為了記錄下當地農民抗旱保春耕的現場,老翟他們索性就住在村子里,與農民一同勞作,一同生活。在隆昌縣,幾萬畝毛竹干枯而死,土一捏就變成碎塊,水塘已經干涸。看到這些觸目驚心的干旱現場,老翟他們急在心里,到底有沒有抗旱的好經驗好辦法。2013年3月21日中午,在完成拍攝后,報道小組在吃飯時得知,在旱情同樣嚴重的眉山市,當地正在靠引水來讓老百姓用上水。老翟他們當即決定,立刻趕往那里采訪報道。而這一次出發,卻沒抵達目的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