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福建省廣電集團新聞頻道記者陳力:民生新聞要充分體現人文關懷 實現中國夢,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愿,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擔負起為實現中國夢鼓與呼的社會責任,是黨和人民賦予新聞媒體的時代重托,是當代新聞工作者的崇高追求,是中華民族同心構筑中國夢的重要支撐。作為一個在民生新聞頻道從業快10年的編輯,特別是參加了“我為實現中國夢傳遞正能量——記者社會責任”主題討論互動后,再結合自己的工作經歷,我認為做民生新聞要充分體現人文關懷。 如今,民生新聞猶如雨后春筍,幾乎在各類媒體遍地開花,為廣大受眾所喜愛。不過,隨著民生新聞的興起與興盛,其背后的危機也逐漸顯現出來,庸俗化、同質化等問題造成可看性明顯降低,也困擾著民生新聞的健康、持續發展,就是較早在熒屏上出現的電視民生新聞也存在著這種現象。其實,民生新聞,說到底就是以人為本的新聞價值取向和態度,其核心應該是最充分地體現人文關懷。就制作電視民生新聞而言,需要記者、編輯、主播等都靜下心來,放下身段,調整視角,把目光更多地投向百姓、投向民生,尤其要更加關注那些困難群體、弱勢群體。在制作這類節目時,要注意結合節目自身的實際和特點,善于捕捉那些看起來小卻有著普遍民生意義的新聞事件,善于透過紛繁復雜的新聞素材挖掘有深刻意義的民生內容,最大限度地釋放電視民生新聞及其制作者的人文情懷。 電視民生新聞的人文關懷不僅體現在新聞報道本身,還要體現于對新聞事件當事人和觀眾的人文情懷之中。特別是在災難新聞報道中,在滿足觀眾知情權的同時,媒體應該充分考慮和顧及相關人士的感情。比如,電視民生新聞中有很多像火災、車禍、跳樓等突發事件的報道,一些節目為吸引眼球,大量播報具有震撼性的慘烈畫面,往往忽視了這些畫面對當事人及其親屬造成的負面影響。因此,在后期制作時對畫面進行馬賽克等特殊技術處理是必要的。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首先要做到敬畏生命、充滿愛心,把對人的生命的關切放在第一位。其次,在采訪或編輯過程中,設身處地,尊重當事人,在職業責任和社會的公共道德發生沖突時,無疑應該遵循和服從后者,讓人文精神為新聞底色注入亮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