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讓每篇報道都成為看點
——談談用群眾語言起標題改文風
今晚報社總編輯 鮑國之
不少機關干部包括領導干部和企業界及大專院校的朋友見了我提到《今晚報》,都會說《今晚報》的標題起得好,通俗上口,好記能傳,特別是一版要聞更突出些。這當然也是《今晚報》被普通讀者喜歡、常年發行量不減的原因之一。“走轉改”活動開展以來,特別是最近中央政治局八項規定實施以來,《今晚報》更加重視新聞的標題制作,把起好標題作為報紙改文風的直接抓手,值班總編在總攬版面的同時,死盯一版的標題,讓每一篇報道都成為讀者的看點。具體說就是用群眾語言或口語化方式起標題,陳述事實效果不錯。今晚報每天的千名讀者評報中,一版精心制作的標題都會得到讀者的肯定評價。
一、起標題要想著老百姓
從事新聞工作必須時刻想著“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問題。起標題也得時刻想著老百姓。今晚報在“走轉改”一開始就提出辦報中的一個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離老百姓有點遠。反映在報道中是內容空、主題輕、老百姓不關注,反映在標題上,就是工作化、文件化、書本化,讀起來不上口。這就會使報紙在宣傳黨的主張、通達社情民意、引導社會輿論上大打折扣。
比如2012年12月14日,市委常委擴大會議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中央政治局八項規定,并研究貫徹落實辦法的報道,《今晚報》這篇報道見報前,責任編輯擬起的標題是文件口號式的,我們在見報前改了過來。見報后的主標題是《以實際行動改進作風以實際效果取信于民》,雙行主標題既有分量,讀起來又上口,既有實際行動改作風,又有實際效果讓老百姓心悅誠服。只要時刻想著老百姓,即使是政治性很強工作部署性的報道,同樣也會成為讀者的看點。
《今晚報》今年有一組關于反對舌尖上浪費的報道很受群眾歡迎,我們在標題上下了功夫。假若標題起不好,效果就會打折。今晚報關于反對舌尖上浪費的報道是天津媒體中第一個發起的,2013年1月21日,今晚報一版發表了《舌尖上的浪費極其可怕》的言論,編輯原先擬題是《由一篇報道而想到的》,這樣的標題顯然不能打動讀者。在此后的半個多月中共刊發了20多篇報道,每篇報道的標題都是經過編輯、部主任和值班總編反復修改確定的。第二篇的新聞消息標題是《舌尖上的浪費觸目驚心》,原題是《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接下來今晚報先后刊發了《鋪張浪費是可恥行為》、《管住舌尖得有規則》、《剩的是飯菜流的是血汗》、《中高檔飯店放下身段》、《公款吃喝明顯遏制》等報道,其標題都是經過三到四次的修改確定的。每一篇報道在標題上幾乎都有看點,這組報道推動了餐飲業聯合市文明辦及本報發出了八條反對舌尖上浪費倡議書,從而擴大了對反對舌尖上浪費和文明餐桌光盤行動的影響。
二、起標題要把握好四個環節
用群眾性語言起口語化標題要把握好四個環節。
一是陳述事實。標題不要使用形容詞,一定要陳述事實。報紙標題應該學習網絡起標題的方式,網絡上的新聞一般是單行題表述事實。我們有些稿子在起標題時往往偏離了事實,有的是主觀發揮,有的甚至把主觀感慨做成了新聞標題。比如2013年3月9日今晚報一版的一篇反映道德文明的報道,編輯過程中的原題是《80后老板做好事上癮》,講的是一個80后保潔公司老板六年如一日免費幫助80多名困難家庭保潔的故事。做好事上癮顯然是編輯主觀的判斷所下的結論,既不符合事實也不合乎邏輯,而且“上癮”一詞也多用于負面,又帶有主觀形容。見報后的標題我們改成《讓高尚成為社會習慣》,主人公在文章中講了他做好事就是想讓高尚的行為給社會帶來溫暖和諧,就是想讓高尚成為社會習慣。讓高尚成為社會習慣不僅陳述了事實,而且抓住了事實中最本質的東西,給人以思考和感動,特別是其中的價值取向具有很強的引導作用。
二是要口語化。盡可能地接近老百姓之間交流時的語言模式,這也是改文風最重要的一個環節。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改什么文風?就是要貼近老百姓,讓老百姓能夠看懂,一看標題就知道新聞要講什么內容,要表達什么意圖,所陳述的是什么事實,必須能讓讀者通過標題能看出事實來。今年2月21日今晚報刊發了一篇市民自己動手洗車的圖片新聞,反映的是春節農民工回家過年洗車店關門,私家車無處洗車造成車身太臟影響市容,市民自己動手洗車不為市容丟分的事實。但是圖片在編輯過程中的標題是《自己動手清潔車身》,雖然事實沒錯,但是欠生動且語言書面化。我們改成了見報后的《洗車如洗臉咱可別含糊》,既上口又有故事性,主題鮮明敘述生動。市長黃興國今晚報的這組報道進行了批示表揚,要求全市媒體都要這樣做。口語化才能貼近老百姓,群眾性語言才能讓老百姓讀著親切。媒體離老百姓近,老百姓才能離媒體近,也會感覺離黨和政府近。口語化從某種意義上說并不完全是單純技術問題,是改文風中政治性很強的業務問題。
三是要抓住本質。提煉新聞主題,必須把最本質的、最精彩的事實表達出來。這方面需要平時用功學習和新聞經驗的積累。有些年輕的編輯在抓新聞事實提煉標題上相對較弱,記者送來一篇稿子,編輯往往不能從中抓住新聞靈魂,有時即使抓住了也是游走于靈魂邊緣。這是一種專業,得練,得學,得下苦功夫實踐。今年2月28日今晚報一版刊發的一篇“新春走基層”報道,最先記者寫了1000多字,見報前的標題是《釘子戶與城管仇人變親人》。報道講的是城管人員通過人性化執法,使一直與城管對抗的非法擺攤釘子戶變成的守法典型。這篇報道見報后刪掉了一半內容,只留下500多字,標題改成了《柔性執法讓對抗變合作》,而且由原先只能發頭版下半版位置發到了頭版三條。由于抓住了新聞事實本質,受到了城管部門高度評價和讀者的好評。讀者在評報時稱,這篇報道是讓執法者和執法對象以及社會都叫好的報道,體現了城管執法的方向。
四是要顧及審美。報紙是文化產品,從審美角度來看,整體要符合大眾的審美需要。今晚報在走轉改伊始就提出主標題盡可能控制在13個字之內,一般10個字左右,在改文風實踐中,這已列入今晚報社的業務規定中,要求通訊一般不要超過1000字,一版通訊一般不要超過800字,今晚談不要超過600字。我們把“短實新”的要求也同樣提到了標題制作上,具體要求就是標題要方型黑體字,盡可能避免長型或扁型字,操作上就是起短題。比如今年大年三十這天,今晚報一版的報道幾乎都是短題,如反映基層轉作風的報道主標題12個字,《包了一頓餃子解決十個問題》;反映送農民工回家過年的報道主標題8個字《捎你回家我也幸福》;反映志愿者服務新動向的報道主標題9個字《志愿者轉向問需服務》;反映九旬老奶奶通過剪紙反映黨的十八大召開、航母起航、最美女教師等去年國家大事的報道,主標題也沒超過10個字《九旬老太剪出時代風》。讓每一篇報道都成為看點,當然首先應該從內容的選題上著手,但是如果編輯在標題制作環節有所懈怠或能力不足,就等于把金子包上了紙,把肉埋進了飯,失落了版面上的看點。所以版面上的審美,標題的制作非常關鍵。
三、起標題要自覺自信
起好標題,實際上是對新聞的再制作。制作標題要從政治上考量,從社會效果上設計,要建立一種制作好標題的自覺與自信。什么是制作標題的自覺與自信?這里一個本質的東西,就是由被動變為主動。
起好新聞標題,首先對新聞得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把握。否則有可能會把黨的要求和老百姓的需要對立起來。新聞是需要面向大眾的。大眾就是新聞市場。這樣就由要我干變成為我要干。本著這樣一個思路,我們制作新聞標題既把它看作職業的要求,同時也把它看成是讀者的要求,也把它看成市場的要求,看成黨的要求,這樣全面綜合地理解了我們新聞工作,我們制作標題就會如魚得水,自覺、自信,達到高境界。
比如黨的十八大提出學雷鋒常態化,學習宣傳道德模范常態化要求。我們作為黨的新聞工作者應該如何貫徹落實?我們要設計好專題,策劃好選題,同時還要起好標題。今晚報從2010年開始就開設了身邊365系列新聞專欄,2010年開設“身邊好人365”,2011年開設“身邊文明365”,2012年開設“身邊道德感動365”,今年又開設了“身邊溫暖365”,連續4年每天報道一個身邊好人、文明典型、道德人物和身邊溫暖人物,從2011年底還在一版開設了“德耀津城”道德專欄,每周推出兩三篇專題報道,從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等方面,報道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道德典型,并把這些報道結集成書延伸宣傳與群眾閱讀進一步擴大了正能量的凝聚與釋放。
今年3月2日,《今晚報》用幾乎一個要聞整版的篇幅報道了市文明辦組織的弘揚雷鋒精神研討會。刊發了《推進雷鋒精神時代化》、《建設社會道德示范群體》、《把核心價值融入日常報道》、《學雷鋒常態化需要好機制》、《學生社團是踐行雷鋒精神好載體》、《學雷鋒成為大學生追求》等11篇報道。由于標題掛眼,讀者在評報中為這一版的報道打了高分。
標題質量對報紙質量的影響與日俱增,直接關系到報紙的品牌影響力。《今晚報》品牌價值60.72億元,這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積累的品牌價值。其中就包括編輯起標題的智慧與心血,報紙沒有別的什么捷徑可走,就得一篇一篇地稿子去采訪,一個一個地起好新聞標題,精耕細作,追求完美,才有可能保持傳統媒體的優勢。從這個意義上講,編輯記者是報紙品牌經營的核心。每一個工作環節的好壞都會直接影響報紙品牌。所以深化“走轉改”,提升辦報質量,決不是一句空話。“走轉改”最終目的還是要改文風,如果報紙的標題不好看,因為標題不吸引讀者而失去讀者,報紙成了廢紙,是我們最大的失職。所以我們心里必須要想著老百姓,想著讀者,精耕細作起好每一個標題,讓每一篇報道都能成為讀者看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