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近幾年,各地電視民生新聞競爭日趨激烈,節目無論從制作理念、內容篩選、表述方式還是傳播渠道上都陷入了同質化的窠臼。主持人“給力”與否,便成為一檔民生新聞節目突出重圍、贏得成功的關鍵。如何讓受眾記住并喜歡,如何增強主持人的核心競爭力,這些探討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一、 民生新聞主持人的基本要求 1. 形象親和 這里所說的親和,不光是外貌打扮,更多的是指平民化的視角。《小強熱線》主持人小強,每次出鏡穿休閑襯衣,不打領帶,就像你熟悉的老朋友,掏心窩地跟你說事兒,幫你維權。《南京零距離》的主持人孟非,即便在成名之后,仍然堅持普通的作息:上班乘公共汽車;平時自己上街買菜;不時還找人拉拉家常。他們的形象在觀眾眼中并不是播音員主持人,而是能主持公道、能幫上忙的熱心人形象。以平民化的視角說新聞,這樣的形象深入人心。 “在內容為王的鐵律下,雖然不能說觀眾都是沖著主持人才看電視的,但電視媒體的家用屬性決定著,電視觀眾希望看到他們喜愛甚至崇拜的人像朋友一樣走進他們的家庭。”①親和力強的主持人,可以令新聞資訊的傳播在某種程度上超越新聞本身的意義和價值,繼而使主持人本身上升為符號化的公信力和說服力。在主持人進行信源編碼的過程中,親和力就像催化劑,能有效提升主持人的可信度。如遼寧都市頻道打造了以《新北方》為代表的民生新聞欄目群,清一色的女性主持人,以其溫婉表達和細膩情感,成為欄目的一大亮點,在提高辨識度的基礎上,有效貫徹了頻道“和你在一起”的理念,為《新北方》欄目乃至整個頻道贏得1000萬人以上的固定收視群體,成為遼沈地區民生新聞的第一品牌。 2. 表達口語 “我們不播新聞,只是很八卦地和隔壁大媽說件事,而這件事有點意思!”這種平民化的“說新聞”理念,讓民生新聞親切生動,成為百姓喜聞樂見的心頭好。 無論是主持人的口播還是配音,都要從語音、語調和語態等多方面尋求貼近性,以最通俗的方式,去提升觀眾接受信息的價值興趣。首先,是去程式化表達,一些如“據了解”、“某某部門表示”、“某某人強調”等的固態詞匯和語句,一些科學名詞、復雜數據等很難聽懂的語詞,應一律摒棄。其次,應提升口語化表達的含金量,可適當采用群眾喜聞的俗語、方言、流行詞匯等,來提升口語化表達的傳播價值。總之,要把觀眾當朋友,不說空話套話,用真誠打動人心。 黑龍江電視臺《新聞夜航》幾位年輕的女主播,就像是街坊老鄰居家的孩子,工作忙碌了一天,回來與鄰居家的親朋好友聊起一天的所見所聞、大街小巷的新鮮事。如,“眼下炒股的人實在不少,男女老少多大年紀都有,可是我要告訴你100多歲的老人也炒股,你信嗎?”“中國民間有傳統,把酒論英雄,最近在哈爾濱,一條小京巴狗以其酒量驚人,一頓豪飲兩大碗啤酒而被稱為‘啤酒王’。”這樣鮮活的語言,讓觀眾覺得就是隔壁鄰居在和你說事兒,輕松自然,極具感染力。 二、民生新聞主持人的個性化傳播 當然,民生新聞主持人成功與否,僅具備這些基本素質是不夠的,個性化傳播十分關鍵。卡茲等傳播學者在《個人影響》中提到,制約和影響大眾傳播效果的幾個中介因素中,訊息傳播的方法和技巧的不同,對傳播效果也會產生較大影響。在這個傳播過程中,主持人的語言起到了最直接的作用,說什么,怎么說,說的效果如何,都需要經過細細推敲。 1. 故事化的呈現 光有好看的新聞事件還不夠,新聞故事的表述方式有時更為重要。一檔好看且有黏著度的新聞,必須給觀眾制造強烈的收看引力,除了新聞事件本身的因素,這種吸引力還來源于故事化的呈現。 故事化呈現的關鍵,就是懸念的設置,而懸念設置的實質則是對信息的控制②。主持人要學會“講故事”,在“說”的基礎上,做到以下三點: (1)故事化結構。多用“設懸念”、“抖包袱”、“賣關子”等手法,將新聞“講”得起承轉合、跌宕起伏,更易引人入勝; (2)娛樂性訴求。新聞描述繪聲繪色,語態夸張,原則是表現形式上的娛樂性不能損害新聞內容的客觀性、真實性; (3)方言的感染力。方言的最大特點是通俗性,其歇后語、俚語、口頭語等貼近性強。較之“說”,“講新聞”更能做到言簡意賅,寓意深刻,鮮明生動,如杭州臺的《阿六頭說新聞》、《我和你說》,山東齊魯臺的《拉呱》等方言新聞,都是通過對民生新聞中故事元素的開掘,達到強化人文關懷和平民視角的效果。 浙江教育科技頻道《有話好好說》,是一檔民生調解類新聞節目。故事化風格不僅呈現在每則新聞的故事化結構上,還體現在主持人的 “講故事”。每期節目開場,都有一段奪人眼球的視頻,再加上主持人的故事化表述,激起觀眾的好奇心。節目通過懸念設置、調查求證和解疑釋惑,不斷積蓄觀眾對故事的黏著度,又通過故事化的呈現,滿足受眾多種訴求,如好奇、愉悅、感動、氣氛、感慨、深思、求知等等,讓觀眾看后對新聞事件有回味有嚼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