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2. 風格化的評論 評論是民生新聞中一個重要的環節,很多節目之所以受歡迎,就是其評論出彩,而且,很多民生新聞主持人成名也是因為其在節目中精彩的點評。對于評論,主持人應該設身處地,而不是居高臨下,應該切中要害,表情達意,而不是不關痛癢,或者嘩眾取寵,更不能一味地批判,滿足口舌之快。 北京電視臺《第七日》的主持人元元,點評充滿智慧又不失幽默,成為不少北京人評判身邊大事小情的依據。在一則老人“喊山”,影響鳥兒繁殖的新聞中,元元并沒有一味地批評,而是溫柔地提醒這些老人們:“我想老人們肯定沒有想到喊山會把鳥兒喊醒,如果想到了,肯定也就不會這么做了。因為老人們是最善良的,最富于愛心的。比方說,他們每天早晨離開家門的時候,不就是輕手輕腳、生怕吵醒兒孫們嗎?”。如此委婉的提醒,說到大家的心坎里,實現了較好的輿論引導效果。 元元曾這樣評價自己:“我不敢說我是最好的主持人,但我敢說我是與眾不同的。”就像我們平時聊天拉家常,總有些人能把事情說得繪聲繪色,講得頭頭是道,讓人有強烈的收聽欲和認可度。這就是個性魅力的展現,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們就是“意見領袖”。 風格化的評論,無疑是主持人成為“意見領袖”的利器。民生新聞主持人要為群眾的切身利益仗義執言,努力批判社會上的丑陋事件和不公現象,在信息流向的最后出口提供意見和建議、闡述觀點和立場,為百姓說話。在新聞實踐當中,作為意見領袖的民生新聞主持人還應做到“幫忙不添亂”,主動搭建政府與群眾的溝通渠道,幫助化解行政部門和群眾之間可能產生的誤解與誤讀,在政府與民眾之間尋求利益平衡點和共同點,一起推動社會建設。 3. 個性化的形象 (1)提高自我“辨識度” 中國的新聞播音員大都形象端正、中規中矩,符合一般意義上的大眾審美取向。新聞臉的另一端,或許就是個性的缺失、風格的平庸。而民生新聞恰恰需要個性鮮明、辨識度頗高的主持人。孟非是中國主持界最早的光頭主持人之一。以光頭形象出現在新聞節目的主持臺上,本身就是對傳統意義新聞播報的突破。孟非的光頭形象讓受眾在第一時間形成記憶度和辨識度,也為他平添了幾分親和力。 (2)強化自身“副語言” 好的民生新聞主持人要有強烈的表達欲望,具有話語言說和傳達觀念的能力。而“單純的語言表達是有一定限度的,將手勢、表情、眼神、動作等體態和語言有機地加以結合,能夠表達更豐富的意義,也能傳達一個更豐富的自我。”③主持人在節目當中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甚至小動作、小習慣或許都會成為其行為辨識度的重要標志。 主持形態可以一改固定的坐、站姿,提倡動態主持。除了相對固定的倚桌主持外,允許走動、跑進場,轉身、轉圈等,也可以掀紙翻書、點擊電腦、展示照片、擺弄實物道具等,甚至連喝水、擦汗、扶眼鏡、撓癢,卷袖、撩發、解圍巾等非主持肢體語言,只要不是故作自然地秀,也都不刻意反對。從這個意義來講,民生新聞主持人顛覆了傳統意義上的播音員主持人在行為方式上的慣常要求。 三、主持人個性化傳播的養成 正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民生新聞主持人個性化傳播的養成,需要日積月累的揣摩和積淀。 1. 養成“認知度” 認知度是民生新聞主持人軟實力的重要表征。民生新聞主持人的話語言說能力,根本上來自于認識和把握世界的能力,來自于主持人的知識儲備、學養提升、人生感悟和成熟的價值觀、認識論和方法論。具有高認知度的主持人能夠承擔起“把關人”的角色。不可否認,主持人擁有普通人和公眾傳播者的雙重身份,這兩種身份有交集,但并不完全對等。生活中太過隨意、太主觀的一面切勿帶入工作。 2. 提升“信任度” “信任度”指可以信賴的程度。在人際交往中,你的話語必須使人感到你說得在行、說得中肯、說得動聽,才能增強信息傳遞的效力。觀眾需要一個能夠“將心比心”的主持人,就像是“自家人”一樣,能提供合理建議,并且交流商量“自家事”。做個生活中的有心人,是民生新聞主持人提升信任度的關鍵。這就需要主持人向記者型主持人方向發展,除當好播音主持班外,還要參與采訪,通過對新聞采編流程的掌握,加深對新聞內涵的理解,進而使自己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主持人應當摒棄播音腔,從正襟危坐的“神壇”上走下來,走進自家親人中、走進隔壁大嬸家、走進小區居民堆里,說人事,講人話,肢體語言也要自然隨性不做作。 3. 加強“能見度” 能見度,指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具有較強新聞解讀能力的主持人,能夠看到紛繁瑣碎的市井新聞背后的“所指”,解碼出新聞表象背后所蘊藏的內在緣由。尤其是在突發民生新聞事件的現場評述當中,主持人對于新聞事件的實時分析判斷能力是其個性魅力的展現。民生新聞多數流于對小事做消息類報道,然后以市井小民的心態加以品評,對于新聞背后的深層意蘊挖掘不深,報道方式流于淺表化。而具有高能見度的主持人,能在市井小事的微觀表述中,窺見國計民生的宏觀走向,承擔起意見領袖的角色。 注釋: ①孫玉勝:《十年:從改變電視的語態說起》,第360頁,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版。 ② 胡智峰、禹成明、袁勝:《中國電視民生新聞發展報告2011》,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③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第87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作者:浙江電視臺教育科技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