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2012年2月27日,浙江經(jīng)視《相對論》正式開播。有別于傳統(tǒng)的讀報類節(jié)目,這是一檔深入解讀焦點話題的新聞評論節(jié)目。其突出的特點是,有別于“意見領袖”我說你聽的灌輸式話語,強化了主持人與評論員之間的問答和交鋒。在每周一到周五10點檔的半個小時里,考量著我(主持人)和評論員對新聞時效和話題延展拿捏的功力。 10個月之后,《茅瑩的新聞周報》悄然而生。人,人性,人情,人文,加之以女性的視角,讓《新聞周報》從開播的第一天起,就有了獨特的新聞質(zhì)感。 從《相對論》到《新聞周報》,一年多高強度的新聞實踐,讓我對電視新聞評論有了真切的體會。在我看來,電視新聞評論節(jié)目有其核心的三要素,即:價值觀、識別度和主持人。 一、價值觀,是電視新聞評論的基石 在自媒體崛起的時代,電視作為大眾主流媒體,如何在事實報道的基礎上,提供有水準的價值判斷,既是職責所在,也是生存之道。梁曉聲說:媒體是社會的“復眼”。那么新聞評論,便是媒體的復眼。從《相對論》的“善意、理性、建設性”,到《新聞周報》的“小女人情感、大時代情懷”,在每一個電視新聞評論節(jié)目的創(chuàng)立之初,就有著鮮明的價值觀導向。 價值觀決定了節(jié)目的定位和風格。已故的媒體人陳虻有一個關于“坐標系”的理念,他把媒體人的知識背景和思考角度稱為思維的“坐標系”,認為一個欄目,或者一個記者,必須建立自己對事物認知的坐標系,強調(diào)由此出發(fā),找到獨特的定位,形成自己的風格。 以《新聞周報》為例,這個坐標系就非常明確:第一個坐標,就是“人”的坐標,不管看待什么事情,首先從人性的角度去觀察,用“小女人的情感”,以尊重為起點去認知新聞事件中的每一個人,平等地、平和地給予“同情之理解”。第二個坐標,就是“時代”的坐標,把每一個新聞都放到社會變遷的大視角下去觀察和辨析,用“大時代的情懷”,尋找和思考新聞當事人與社會發(fā)展、社會變革之間的關系,包容地、客觀地給出觀點,而不是迎合和宣泄情緒。 比如,今年2月中旬的一周,有一條微博特別火:在四川成都,“@家居曹老師”發(fā)微博說自己丟了一條寵物狗,請網(wǎng)友幫忙找,酬勞是成都市區(qū)的一套房子,現(xiàn)在價值50多萬元,如果等到拆遷價值超過100萬元。在40多萬次轉(zhuǎn)發(fā)的背后,我們看到了“不上學了,找狗去”、“不編程了,找狗去”的排隊調(diào)侃,我們也看到了養(yǎng)寵物和不養(yǎng)寵物的人之間最常見的口水仗,質(zhì)疑“一只狗怎么就能值一套房”,質(zhì)疑發(fā)帖人是不是在炒作。 可是這些,都不是《新聞周報》評論關注的焦點。因為曹老師在微博中說:他兒子6歲進體校,30出頭他就成了中國最年輕的空巢老人。今年他已經(jīng)60歲,再過幾天就退休了。他與太太生活在一起,孩子不在身邊,所以丟失的那條狗對他們格外重要。 節(jié)目里,我們將目光鎖定在空巢上。我們聊到了空巢老人的寂寞;聊到了孩子闖四方的父母的空虛;聊到了家庭的分離,是地區(qū)發(fā)展不平衡的副產(chǎn)品,是時代進程中的無奈選擇;聊到了在時代巨輪還將滾滾向前的明天,以及當前普遍“421”人口結構的陣型下,空巢,也許是我們每個人都繞不過去的未來…… 撇去調(diào)侃戲謔質(zhì)疑,看到溫情悲傷必然,這就是新聞評論對個人的“同情之理解”,對群體的“大時代情懷”。 |